搶救人口負成長 3面向補足人力缺口

搶救人口負成長 3面向補足人力缺口

人口結構的變化,並非一夕而成,搶救人口負成長對勞動市場帶來的衝擊,除了積極提振國人生育率外,如何針對現有人力作充分運用,以及招納移民與人才,研擬因應對策,才可能有效消弭人口負成長帶來的衝擊。

文 / 高毓霠

儘管人口少子化、高齡化及工作年齡人口減少,已是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但不同於西方國家花了數百年完成人口轉型,台灣是以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人口轉型,甚至已進入超低生育率及低死亡率的後人口轉型期。

勞動供給面臨明顯緊縮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文山表示,當前人口結構變遷,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雙重效應衝擊下,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動人口供給的明顯緊縮。

據分析,台灣工作人口總數在今年達到歷史高點後,未來每年約有18萬人從此區間消失,10年就有180萬工作人力的缺口,比整體人口下降還嚴重,尤其人口「量」(低勞參率)與「質」(高出低進)同時發生巨變,中長期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及國家競爭力更會帶來不利影響,亟待政府與民眾審慎因應此趨勢。

行政院於2014年提出包括 1、擴大幼童免學費以提高生育率;2、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到53%;3、年金改革及延後退休年齡;4、積極攬才留才等4項對策,期能搶救人口負成長所帶來的危機,但是否真能見效?

台灣少子高齡化對勞動人口帶來的衝擊

健全兒童照顧支援 提升婦女勞參率

台灣婦女年齡勞參率呈現「倒V型」,勞參率隨年齡上升,至27歲達到高峰後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在於育兒負擔過重,社會支援體系不足,導致婦女離開勞動市場。

以擴大幼童免學費來提高生育率而言,就是期以此減輕年輕父母生養育兒的負擔,不過依目前政府政策推展成效來看,對許多父母而言,補助仍是杯水車薪,即使未來往下延伸到更小歲數,但缺乏一套完善的生育、托育規劃,終究無法提振低迷的生育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林萬億說,「鼓勵大家生育的同時,更應積極改善兒童照顧公共化政策,才是催生良藥。」

觀察世界各國,歐美由於育幼等制度完善,婦女勞參率才會不受到生兒育女影響而提升。因此,想要提高婦女勞參率,以彌補部分勞動人力不足,林萬億強調,唯有完善配套措施,包括育嬰假、育兒公共化、兒童津貼等育兒支援系統能在背後支持著婦女,否則單純想以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來搶救人口負成長,可能會適得其反。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