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林麗文
大考考完了,應該是抛開的時候,可是文玲卻整天哭喪著臉直呼:「考不好、我完蛋了!」每天心神不寧,也不想和同學出去玩,甚至併發一些因焦慮而起的身心症狀,包括:心悸、冒汗、頻尿、腹瀉、口乾舌燥、肌肉緊繃,讓爸爸媽媽看得好心疼。
據統計,台北市有這種「考試焦慮症」的學生約佔5%,女生略高於男性,而具有焦慮、情緒不穩等特質的孩子,也較易有這種傾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早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生翁菁菁認為,可從認知及行為兩方面加以協助。
在認知上,父母親或老師應以平常心看待他們考試的結果,多給他們鼓勵,讓孩子排除考不好就代表「我很笨!」、「我沒有用!」等負面認知,不要把一試定終身的觀念牢牢烙印在孩子心中。
她建議,既然考試都已經告一段落,再煩惱也無濟於事,爸爸媽媽不妨可以帶孩子外出走走,如果覺得孩子呼吸、心跳加快,不妨教他來次深呼吸,試著進入冥想世界,也許靜個幾秒鐘,就能轉換心境。
名心理醫師陳國華提醒,考試只是一個機會,不是決定成就,甚至生死關卡,考完所能做的只是面對,憤怒、怨嘆、焦慮、緊張都已經無濟於事,考生及家長都應該靜心思考下一步,畢竟人生永遠是富有彈性的。
孩子的挫折耐受力為何這麼差?
不少父母都感嘆,現在的孩子愈來愈難伺候,說得重了,怕他們想不開,若是不說,又會抱怨不關心他們,一點點小事,一直放在心上揮之不去,影響課業、和同學的相處,像一般人所說的「草莓族」,承受不了一點點的壓力。
寫了多本親職叢書的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也發現,現代的孩子,對於挫折的容忍度實在不夠,更精確的說,他們缺乏堅毅力的自我支持。往往遇到挫折時,只用情緒回應壓力,卻忽略了人可以用行動來改變現況,讓危機變成成長的轉機。
可能是因為現代家庭因為子女數較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心中的寶貝,兒童心智科醫師陳質采在門診中經常發現,很多家長一廂情願的以為,為了讓孩子快樂,就是替他承受或拿掉生活的大小挫折。
「這麼做會產生兩種現象,一種是孩子不會自娛,當孩子老把『無聊』掛在口頭時,家長也許該想想,自己是否無時無刻的伺候孩子、陪著孩子,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娛的機會。」陳質采感慨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