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mber me Lost your password?
以體性智慧來說,我們先要了解人體的整個結構,因為修行是人在修,如果不了解人體結構,要怎麼修行?
許多修行人常會遭遇三個問題,第一是心太急,希望自己趕快成就,其實是急不得的。當然,精進心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心太急,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定力。禪定是如如不動的,如果心過於急著想成就,表示思想意念還停留在第六意識。這種第六意識一般會顯現在情緒上。
修行人要修到萬德莊嚴,才能夠成就。如何莊嚴萬德?就是要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的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諸如布施、接引、設道場弘法、護持正法
達摩祖師認為梁武帝「毫無功德」,有些人不得其解,認為可能是梁武帝時常將行善布施的事蹟掛在嘴邊,放在心上,所以沒有功德,因而便將自己的行善事蹟隱匿,不願具名,或不向人訴說,以為這樣就無損功德。
我們修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印心佛法,要知道這個法的精神所在,以及祂的精髓是什麼,那就是「佛心傳心」。佛把佛光傳給大家,讓大家得到光明,然後照耀自己
修行人要有一顆自在、歡喜的心, 凡事隨緣不變。什麼是隨緣不變?就是修行的真心不能變。雖然外境很惡劣,但你還是要保持自在。
行菩薩道,也就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修行方法可以幫助修行人從痛苦的此岸。
布施有入世的布施,也有出世的布施;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我們不但要救「人」,更要幫助他的「靈性」在現在或未來可以到一個很光明、很喜樂的淨土,這才是佛教真正的教義。
一般人般人在唸經、誦經之前,或是在聽聞法師、上師說法之前,都會先誦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禪宗的修行,不但注重身體健康和壽命的延長,也注重修行的成就,這才是真正的圓滿,注重身體的修行,當然也會更注重靈性的解脫,兩者合一才是大圓滿的成就。
修行除了守戒,還要禪定,才能夠生出智慧。而禪定要經過正定、大定、深定、妙定等層次,才能夠超越六根的意識、超越末那識(第七識)丶超越阿賴耶識(第八識),最後進入到菴摩羅識(第九識)真空智慧,也就是做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
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真佛、真法、真僧、真師,但一般人都是皈依佛相、法相、僧相、人相,這些相並不能稱為「寶」,只能說是人皈依人、皈依相,並不是皈依真正的三寶。
第245期(2025年8月號)
悟覺妙天禪師: 獨善其身 還要兼善天下
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