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玲跨領域做社工服務

徐小玲跨領域做社工服務

文 / 陳羿緻 攝影 / 吳嘉凱
圖片提供 / 徐小玲

一家溫馨的社區咖啡館,除了提供咖啡和點心,還有什麼可能性呢?

位於新北市三重區、由咖啡師Joy和社工師徐小玲姊妹倆共同創辦的「咖啡有的」,除了賣咖啡,還提供社工師會談的服務,是一家微型社會企業。這種在日常生活場域帶入心理健康保養的經營模式,打破一般社工服務既定的管道和框架。

咖啡館為平台 發展社會處方箋

「會在咖啡館推廣心理保養,是希望幫助民眾能更自在地面對生活壓力,增進幸福感。」徐小玲原本從事兒少保護業務,是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以下簡稱家防中心)社工,但家防中心或社會局並非一般民眾會毫無心理負擔造訪的地方。

她時常思索,如果人們面臨生活壓力或情緒困擾,但還不到醫藥治療的程度,是否還有其他管道幫助他們調節身心、鍛鍊心理韌性?所謂心理韌性,是指遇到逆境或挑戰時,可以更好地自我調整及轉化逆境的能力。

有一天,徐小玲到姊姊的咖啡館,撲鼻而來的咖啡香讓她不由自主地放鬆心情。看到現場每個人都很自在地聊天、喝咖啡,讓她萌生出「社工、咖啡、社會處方箋」跨領域合作的想法,讓有身心調節需求,又不想被貼標籤的人,在求助身心科或心理諮商前,有另一個舒緩情緒的選擇。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一種幸福的狀態,因此個人可以發揮潛能、應對生活壓力、有效工作,並貢獻社區」。徐小玲認為,要推廣實踐這樣的目標,咖啡館是很理想的場所。

她提出的社會處方箋,姊姊很認同,於是兩人在2020年展開合作,以咖啡館為平台,推廣心理保養,為促進社區共融、建立社會心理安全網盡一份心力。

深入校園與企業

在實際應用方面,徐小玲舉例,有些學生對融入社群有心理上的困難,情緒起伏大,拒絕與老師對話,甚至瀕臨輟學,一般的輔導方式不外是做個別輔導或親子會談,她和姊姊與新北市的一所國中合作,規劃高關懷課程,引導學生感知情緒,覺察自己的狀態,並教導他們製作飲品,更陪著學生把自己親手做的飲品送給師長,或是讓自己感受到壓力的對象,讓他們重新建構友善的社群互動。

246人文關懷

社工師徐小玲(立者)經常受邀到大專院校或企業團體,演講日常心理保養的議題。

徐小玲姊妹還會在學年結束前策劃「未來咖啡師」活動,帶學生到店裡體驗吧檯服務,並為客人點餐、送餐。徐小玲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他們的成就感,連導師們都說,這些孩子真的改變了。

她們讓這些瀕臨輟學的孩子,得到不同於一般課程的收穫,提高他們到校上課的意願。徐小玲表示,整個過程中,不只培養了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協助老師更加理解孩子。

針對與父母或親密關係不和諧的孩子及成人,徐小玲會陪同他們發現自己的慣性思維邏輯,進行創傷知情照護,再找出與家人和諧相處的應對方式,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家庭的親密關係。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