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空白?語言障礙?認識失智症

記憶空白?語言障礙?認識失智症

文 / 章碧薇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地方鄰里紛紛成立失智患者協尋網絡,許多相關組織如台灣失智症協會等,皆不遺餘力投入宣導。今(2025)年6月,心臟外科權威醫師林芳郁的妻子林靜芸,出書分享照顧失智丈夫的心路歷程,掀起社會廣泛討論。可見失智話題已越來越受重視。

什麼是失智症?轉身拿個東西就忘記原本要做什麼,是失智症前兆嗎?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勝翔表示,一般人可能因當下狀態不佳而出現健忘,但事後冷靜回想,仍可搜尋得到記憶;但失智症患者是記憶完全沒有存入大腦,事後也想不起來。

楊勝翔指出,失智症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大致分為退化性和血管性兩類。前者如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後者則是因患有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疾病而有急慢性缺血或出血變化,造成腦細胞或迴路受損,是失智症第二大成因。

另如較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亨丁頓舞蹈症」,也會併發嚴重失智,發病年齡特別年輕,約占5至10%。如果是在40歲前發病,早期症狀會先顯露於情緒與智力,然後才出現動作障礙;如果較晚發病,出現症狀的前後順序會相反,先出現舞蹈症等動作障礙,之後才出現情緒、認知功能症狀。

其他引發因素如營養不良(缺乏維他命B12與葉酸)、慢性疾病及甲狀腺機能低下等,經過妥善治療可逆轉康復。另外,水腦症也會造成次發性的失智症,如為交通性水腦症,有機會透過手術引流改善症狀。

楊勝翔表示,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剛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旁人不一定能馬上發現。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記憶力變差、容易迷路、記錯日期,不知今夕是何夕、說話困難、找不到詞彙溝通等,都是發病徵兆。

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至60歲,此時病患若仍在工作,身旁同事可能會發現他性格改變、理解語言變困難、處理主管交代的事速度變慢等現象。

失智症已有藥物延緩發病

失智症的成因眾說紛紜,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最常見的說法是因腦神經免疫失調,神經膠細胞產生有毒物質,對神經元造成影響。另有一說是因細胞老化,以致胞器功能異常,讓大腦產生蛋白堆積,影響腦神經傳導。楊勝翔表示,以上說法仍在假設階段,尚未定論。

楊勝翔說,退化性失智症目前無法根治,早期的藥物頂多改善症狀,這類藥物主要有兩種效用,一是增加神經細胞突觸內的乙醯膽鹼(註),並抑制代謝乙醯膽鹼的酵素,適用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二是調解麩胺酸的神經傳導,麩氨酸如果過度活躍,會對神經造成毒性,致使腦細胞受損或死亡

如今已有「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注射藥物,可延緩疾病進展。

(註)乙醯膽鹼: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參與神經系統的訊號傳遞與調節功能。如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便是大腦的乙醯膽鹼含量不足。

楊勝翔指出,台灣已有兩種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藥物上市,讓患者有效延緩6至12個月的退化,但價格昂貴,目前沒有健保給付,雖然有機會以反覆接受療程方式繼續延緩疾病進展,然而費用仍是多數民眾跨不出去的門檻。他期盼未來有機會可以看到更多針對其他致病機轉研發出的新藥物。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