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不曾料想病毒傳播與建築的關聯性,能省則省的規劃觀念,讓共同管線成為SARS和新冠疫情的奪命通風系統。因此建築業者痛定思痛,決心針對傳統建築的各種缺漏及弊端,一一進行改善,成為流行疾病的防疫擔當。
王淑芬深感國內青少年安全性行為知識的不足,她指出,前端預防應是積極為年輕人建立正確的兩性交往觀念以及安全性行為知識。她也坦言,在華人社會中,「性」向來是隱諱而不討論的,但是性事的發生,多半突發在獨處機會上,年輕人若缺乏相關知識,在一知半解下往往就會造成憾事的發生,因此更需要對避孕有充分的認知。
為對抗溫室效應和氣候變遷帶來的強烈衝擊,各國在2015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已通過巴黎協議,致力將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2℃以內。Google、蘋果、鴻海、台積電等國際大廠,紛紛簽訂發展潔淨能源商品;而台灣2025年的綠能目標大限將至,爭端不斷的營農型光電,是否能夠突破重圍,成為台灣未來能源轉型的主力?
台灣在12年前即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但兒少保護工作依然面臨困境,社工人力不足、流動率高,保護型社工缺乏人身安全保障,寄養家庭及安置機構名額不足…等問題。
調查顯示有5成兒童(四到六年級)自述曾被家裡大人打,1成1表示家裡大人總是或經常會打他,3成少年主觀認為台灣兒童人權中的「受保護權」有待改善。雖然兒虐事件頻傳,但一般民眾的兒保認知卻仍停留在史前時代。
台灣從1995年開始推廣農民實施有機農法,並陸續建立辦理驗證和核發標章等制度;但因氣候高溫、濕潤,易滋生病蟲害,使得標榜無農藥施作的有機農法在推行上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