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是意識思路 專注是光明能量 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案例探索

發散是意識思路 專注是光明能量 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案例探索

文/黃金龍博士(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台下的觀眾屏氣凝神地看著台上的魔術師,只見魔術師專注地看著一支湯匙,忽然,湯匙的頭慢慢彎了下來,台下爆起如雷掌聲…。

在扣人心弦的電影情節裡,不同勢力在爭鬥過程中,幾乎不可免俗地會提到主角內心的善良與毅力;然而在最危險的關鍵時刻,主角內在的專注力總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可見專注力的強弱,足以影響人的一生或戰爭成敗,甚至國家興衰。

因此,在人類的教育體系裡,從幼年時期就不斷灌輸孩子要認真、要專心,然而很多家長卻時常抱怨自己的小孩懶散、不夠專心。在人類的演化史上,「專注」常是被讚揚的,而「發散」總是被眨抑,甚至被形容是無可救藥。

大腦學習模式:專注與發散

美國奧克蘭大學Barbara Ann Oakley教授將大腦的學習模式分成兩種,一種是在學習數學計算時,需要大量邏輯思考的模式,稱為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另一種是欣賞藝術品時,需要有更多想像空間的模式,稱為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大腦在進入專注模式前,需要一段時間反覆練習,因為大腦要在固定路徑處理熟悉事物時,才會處於我們認為的專注模式。不過,當大腦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專注模式反而會妨礙大腦運作;因為在固定路徑中,大腦找不到解決陌生問題的答案,這時,發散模式對於尋求解答,就變得相對有利了。

所謂發散模式,就是一種放鬆狀態,不遵循原本熟悉的路徑,讓大腦自由運作而不設限。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問題時,都會有一些讓自己放鬆的小習慣,比如聽聽音樂、走走路,或小睡片刻,甚至很多發明是科學家在蹲馬桶的時候想出來的。人類在遇到難題時,有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散或放空後,再回頭看看之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反而可以找到更好的想法。

「專注」與「發散」兩種運作模式,在各種大小團體或企業的組織運作上也是適用的。一些團隊熟悉的事物,如例行性公事,可以建立SOP等流程來增加處理效率,這種方式其實就是「專注模式」。但在面臨陌生事物時,譬如公司要開發新產品,或進入新領域,常需要做廣泛的市場調查,徵詢各界意見,或所謂的接地氣等等,就需要「發散模式」。

那麼,「專注」與「發散」這兩種大腦的運作模式,是否也適用於靜坐或禪定呢?

靜坐起源於古老的東方,但有趣的是,近年反而是在西方世界掀起流行風潮,其推波助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部分的醫學研究幾乎都肯定靜坐對人類身心的幫助。

然而在靜坐時,大腦是處於發散模式?還是專注模式?大部分的西方醫學研究者,幾乎都把靜坐定位為放鬆、休息的一種方式,哈佛大學身心醫學研究所(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創辦人赫伯特本森(Benson H.)博士認為,冥想能引起一系列統稱為「放鬆反應」的體內生化和物理變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則提到,靜坐可減少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以及增加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也就是說,靜坐會造成激發活動的減低,以及增加了放鬆。綜合上述,從大腦的運作模式而言,一般科學研究探討的靜坐方式,應該是屬於發散模式。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