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勇氣

當下的勇氣

文/謝璦竹

知名心理學家洪蘭在她的書《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自序中提到,在她兒時,父親說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功臣林連玉的故事。林連玉建立了馬來西亞的華人小學、獨立中學,中華文化才能在馬來西亞保存下來。

林連玉一生都在為華人的政治地位和下一代的受教權奮鬥,結果被馬來政府褫奪公權,不准他教書,使他後來連生活都有問題。但是他死時,吉隆坡的華人關店不做生意,1萬多人自動上街送他到墓地,人龍綿延5公里之長,他的墓碑上刻的是「族魂」。

這是洪蘭父親告誡孩子們不可浪費光陰,要努力成就人生的勵志故事。後來,洪蘭自美返國教書後,每年暑假都會去馬來西亞做僑教,就是受了父親的鼓勵。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也常常勉勵弟子,「人生在世,要立德、立言、立功,遺愛人間。」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護佑人們平安幸福,祂又被稱為施無畏,能讓人心中得平安,再無恐怖、畏懼。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為來求法的二祖慧可安心,「把你的心給我,我幫你安。」一句話,便讓慧可祖師從此遠離惡夢與恐懼。《心經》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可見,勇氣是所有佛弟子與禪行者必備的品格,能夠成就人生、成就修行。

快樂與恐懼

華梵大學校長、哲學家林從一說,快樂與恐懼彼此互斥,心中若有絲毫恐懼,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他引述西方哲學家維根斯坦的理論說明:快樂、恐懼、時間與死亡彼此之間存在關係。

他說,快樂與恐懼不能並存,心中有絲毫恐懼的人,不會真正或徹底地快樂。而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只要還恐懼死亡,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因此,如果把生命當作時間流變的一個歷程,那麼生命就有結束的時刻,死亡因此也就無可避免。只要有死亡,我們就有死亡的恐懼。但只要人活在時間流中,死亡就無可避免,死亡的恐懼也就無可避免;恐懼既無可避免,要徹底地快樂就不可能。

死亡存在於時間中,若超越時間延續的變化,當下則不具有時間性,活在當下的人因此沒有死亡,也沒有死亡的恐懼,也才有可能獲得徹底的快樂。然而,什麼是當下?

根據維根斯坦,只有絕對的安全感,才能免於恐懼,當確知自己獨立於命運時,就是一種絕對的安全感。其唯我論(Solipsism)主張,只有自己的心靈是唯一可以確認為真實存在,由此可推論,只有當世界與自己分開時,才會產生傷害、恐懼。林從一解釋。

林從一說,這便是一種金剛狀態。佛說,萬法唯心造,當「人」不再為境所轉,自我與世界合一時,人不再只是凡人,而漸漸進入聖人的境界,也就能遠離恐懼。林從一推崇的「寧靜教育」,便是一種金剛心的修行吧。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