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黃馨儀 攝影 / 許乃寧
資料提供 /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
黝黑的膚色、深邃的眼神、180公分的身高,原住民血統賦予馬志翔高大帥氣的外型。老家在花蓮的馬導,媽媽有撒奇萊雅族和阿美族血統,爸爸則是賽德克族。由於父親早逝,馬志翔大學時就開始做建築工、模特兒。拍攝第一支廣告後,便被導演陳玉勳介紹給正在籌備《大醫院小醫師》導演王小棣,自此進入演藝圈。
「我拍戲原本是因為要賺錢,漸漸地就拍出了興趣。我飾演過一個因為遭到歧視,所以不認同自己血緣的原住民大學生,他因為陪自己喜歡的原住民女孩回家鄉尋根,過程中他心裡就起了化學變化。這個角色跟我自己很像,我求學過程一直被歧視,所以我唸大學的時候,都不告訴別人我的血統。」
然而,深邃黝黑的臉孔總時時提醒馬志翔自己身上流的血,「我是不是該重新認識自己」的念頭常在他心上徘徊不去。於是,馬志翔開始看原住民文學、跑部落、看山、聽海、跟老人家聊天、聞聞部落的氣息。
「那段過程很開心,藉由認識自己,會使人得到自信:『原來我的祖先這麼厲害!』但相對也會有很巨大的痛苦,因為我發現原、漢文化碰撞,小的會被大的吃掉,更可怕的是被『同化』。無法適應的原住民,就會產生家庭問題、教育問題、甚至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說,可能會在角落腐臭。」
然而,當時的馬志翔畢竟只是個演員,心懷遠大的使命感卻無處發揮,讓他又急又氣,心想「乾脆自己來好了」。於是他開始自己寫劇本、自己拍,「把原住民議題變成戲劇,讓更多人了解」的大願,便成為「馬導演」的初衷。
貴人扶持 造就KANO
每一個職業都需要時間養成,導演更是如此。馬志翔不諱言自己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同時他也認為除了努力之外,自己也受到很多貴人的幫
助。
「我的第一個貴人是王小棣老師,她是個十足的社會主義者。我的創作受她影響很深,我也相信小人物為生活努力的種種,即便在黑暗中也會發光發熱。」
2010年馬志翔執導以政府強拆三鶯部落為題材的電視劇《看見天堂》,拍完後他沮喪了好幾個月,忍不住把老師約出來說:「我想要放棄電影」。結果老師馬上堵住馬志翔的嘴,告訴他:「你知不知道,你的念頭已經在我腦海裡出現過成千上萬次?」
當下領悟的馬志翔立刻說:「老師我知道了,你不要再說了,我不會放棄的!」直到現在,馬導仍視小棣老師為他的精神明燈。
馬志翔的第二位貴人是經紀人李烈。「她以前在我當演員、有一餐沒一餐的時候很照顧我,她可說是我的另一個媽媽。」憶起過往,馬導臉上掛著溫柔的笑。
第三位貴人,就是《KANO》的監製魏德聖。「我有機會拍《KANO》,是因為魏德聖導演願意把機會給我。」談起魏導這位「伯樂」,馬志翔眼睛發亮的解釋:「魏導是個會『把適合的人擺在適合的位置上』,讓他們發光發熱的人。《KANO》他也可以拍,但他喜歡棒球卻不會打。相對而言,我從小到大就是運動員,也打過少棒,我比他更會拍棒球,他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把我放在『導演』的位置一起合作,才有了《K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