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應該加強創新與整合農業發展,並擘劃農業發展藍圖,調整農業人、地、產業結構,從「生產型農業」擴大為「新價值鏈農業」,輔導建立品牌與強化國際行銷,為台灣的農業開拓新商機。
文、攝影 / 高毓霠
圖片提供 / 財團法人農業信用保證基金
台灣農村普遍存在著農民年齡老化、人口外流、可耕農地逐年流失、田地休耕、土地開發等問題。尤其農民老化,導致農村人力斷層嚴重,就算台灣農業有重新翻身的一天,也讓人不免思考,到時還有多少人會種田?
政府如何創新與整合農業發展,並擘劃農業發展藍圖,調整農業人、地、產業結構,從「生產型農業」擴大為「新價值鏈農業」,開發友善環境的新經營模式,輔導建立品牌與強化國際行銷,甚至以價值鏈概念建立農業產業聚落專區,已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發展農村經濟核心,其實人才是個主要的問題,尤其現在農村普遍面臨人力斷層,如何營造根留農村的經濟環境,激發農村再造,吸引年輕人參與農村事務,提高就業率,成為各個縣市政府農業推廣的要務。
以農業為主的屏東縣,人口外流嚴重,造成農業勞力不足、技術斷層,生產力弱化。不過近年因為大環境經濟景氣不佳,有不少年輕人回鄉務農,甚至導入新的科技與知識,為農業產銷創下佳績。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拼經濟,屏東縣政府曾推出「燕南飛━青年返鄉及根經濟發展」計畫,招募45歲以下有志從農的青年人返鄉,未來從農後,還可以進一步結合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在地「根」經濟。
鼓勵青年回鄉耕作 再創農村產業奇蹟
「我們希望找到真正對農業有興趣的年輕人,且能真正回鄉務農,才能活化農村,因此提供他們真正需要且實際的幫助」,時任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林景和博士指出,由於經費與技術為最首要的兩項因素,因此學員在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培訓期,除了有60小時研習課程,並且媒合至農場實習,落實「做中學」的農耕技術。將種植技術、產品履歷、農產品加工、行銷通路,做有系統的規劃與教育,期望培育農業經濟專才(CEO)並再創富有的農村經濟。
與過往農業輔導方案不同,學員接受輔導單位指導見習期間每月可領1萬元生活津貼,完成見習後在屏東縣境內獨立從農者,只要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可申請最高12萬元創業獎助金,穩定從農者每月也可領1萬元獎助金,最長12個月,對於投入農業初期的經濟狀況有所幫助。
林景和指出,這項計畫培訓採用學徒制方式,學員必須跟著師傅見習實作,實際運用所學的農業知識與技術,奠定他們從農的良好基礎,因此特別遴選縣內包括稻米、水果、蔬菜、花卉等品項在內25家優良農民團體擔任導師,透過雙向媒合,讓學員前往實習,減少摸索跌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