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與道德勇氣

知行合一與道德勇氣

文 / 謝璦竹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這些人人耳熟能詳的做人處事道理,出自清朝朱用純的《朱子治家格言》。「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這是明代《菜根譚》名句。這些道理就連小兒也懂得,可見流傳之廣。

中華文化重視做人處事的道理,相較之下,歐美文化更重視知識與真理。剛剛故去的中研院士、歷史大家許倬雲闡述宋明儒學的「良知」與「良能」,即發揮人人與生具有的良心,就能照顧自己的生活,甚至照顧天下蒼生,這就是良能,也就是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近代歐美理性主義所追求的知識不同,是把真理當成知識的客體來研究,最後在理性實證主義下,發展出當代科學。但在儒釋道融合影響下,中國讀書人知道「萬法唯心造」,因此追求的是真理的體現,許倬雲說,「真理體現在人的行為、社會的風氣以及文化的格局上。」一言以蔽之,讀書人追求的是內聖外王。

許倬雲指出,王陽明的良知之學體現為讀書人的道德勇氣,在皇權時代能與帝權抗爭。這種勇氣是透過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工夫,在應對進退的做人處事中養成。明代東明黨就充分體現出這種道德勇氣,成為了江南士族的家風,從小不學而知,不教而會,南明的鄭成功、以及創建民國的革命先烈們等知識分子都是如此。

真理不如真情 致良知的品格力

讀書是出於救國救民的責任心,而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仰賴的便是良知的發揮。致良知便是充分發揮良知,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陳復說明,心學所謂知行合一,重在「合一」的工夫,要從日常應對進退的修身做起;透過知行合一的工夫,就能不斷在生活中鍛鍊出品格力。

陳復以王陽明的文章說明,「強調『理』的人,很難不流於性格的專斷與跋扈,因為他相信真理超越所有人;他覺得竟然有人膽敢不承認真理,這種不相信真理的人簡直『不可理喻』,因此會拿各種難聽的詞彙來表示自己的鄙夷,並希望他人能『幡然悔改』。然而,問題不在他人,而在他自己已深受真理的毒素浸染。」

浸淫心學已久的陳復指出,這種封閉與強悍的心態,會綑綁住情感,因此,只要情感有些許流露的空間,這個一切唯真理至上的人就會如山洪暴發,瞬間沖潰他的理性。因此,「真理不如真情。人首先要誠意面對自己,就不會拿真理去壓制人。」

妙心之用 了了分明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行也好,修佛也好,要求解脫,不是靠讀經的學問或誦經的文字本身,而是大智慧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正如慧能大師開示:「此須心行,不在口唸。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