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帥氣的外星人「都教授」能隔空取物,成大電機系教授王振興團隊研發的3D互動式電子筆,則讓老師們可以凌空書寫,脫離黑板與講台。此外,這套系統還可客製化用於未來教室互動教學、生物簽名辨識系統、行人導航、醫療復健等,可說是妙用無窮。
文 / 黃馨儀 圖片提供 / 許煜亮
想像一個畫面:教室裡沒有黑板,老師講課時可隨興遊走於同學之間,要「寫黑板」只要用手中的筆凌空書寫,字跡便會出現在投影幕上;被點名解題的同學不必上台,只要在座位上書寫即可。除了書寫,老師還可以用這支神奇的筆開啟電腦資料夾,或是開放「投票系統」,讓同學表決、現場統計票數。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貨真價實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3D互動式電子筆」正悄悄改變教室的樣貌。
研發出「3D互動式電子筆」的,是成大電機工程系教授王振興與許煜亮博士等人。之所以會開發出這套系統,可說是產學合作的美麗巧合。
體感遊戲 催生電子筆
2006年任天堂推出家用遊戲主機Wii,一上市即轟動電玩市場,主要關鍵在於其使用了前所未見的控制器使用方法,「體感遊戲」的概念令消費者耳目一新。Wii之所以能讓現實生活中的玩家與虛擬世界產生互動,憑藉的便是內建「慣性感測元件」。Wii的大紅大紫,讓身為老師的王振興不禁思考:「能不能把『體感』的概念用在教學上?」
在大學,用投影片進行教學是極為常見的事。但因投影片製作完成後不易臨時修改,上課時若突然想加上註解、畫重點並不容易;如果另開「小畫家」等塗鴉功能,老師的行動範圍又會被縮限於能使用滑鼠的講台上,難與同學互動。因此打造一支可以「走到哪、寫到哪」的3D電子筆,便成為王振興的目標。
由於當時微機電製程已有技術性的突破,「元件微小化」使攜帶方便,可以變成任何外型的慣性元件成為可能。於是2007年王振興便申請國科會計畫,開始打造夢想中的電子筆。
「其實凌空書寫的時候,人還是會保有一般書寫的習慣,那些字跡都會在一個虛擬的平面上。所以只要能找到那個平面,然後把書寫時電子筆移動的軌跡,重建在虛擬平面上,再配合辨識軟體,就可以把電子筆的軌跡轉換成電腦上的字跡」,王振興笑咪咪地解釋。
為了找出虛擬平面及重建軌跡,王振興團隊所設計的電子筆包含3種慣性元件,分別是加速度計、陀螺儀、磁力計,用以感測加速度、角速度與方位訊號,3種訊號各有X、Y、Z三軸。收集這9軸的動作訊號,再經由無線射頻或藍芽無線傳輸至電腦作業系統,即可進行滑鼠的操作功能,或是獲得文字、符號、註記或圖形的軌跡。
產學合作 造就新技術
2009年國科會計畫結束,可凌空書寫的電子筆開發完成。隔年,國內一家外銷科技廠找上成大,請王振興團隊針對公司既有的2D電子筆進行研究改進。
王振興表示,廠商原有的電子筆不需要觸控板,但需要「桌面」,屬於運用光學滑鼠原理改成的互動筆。但因筆身內建的CCD(Charge-coupled Device,感光耦合元件,能感應光線並將影像轉換為數位訊號)是設計成針對東方人的標準握筆姿態,所以左撇子或是握筆姿勢不良,都會造成後端電腦判讀失準,螢幕上的字跡便會左右相反或是扭曲。
另一方面,由於光學筆的「景深」會受到外型、電路板位置、元件配置等「機構」上的限制,因此光學筆若是離開平面太遠,脫離預設的景深範圍,書寫時便會失真。
「我們寫國字的時候,常有『提筆』、『斷字』這些筆畫不連續的現象,這些都會讓電子筆離開光學元件原本假定的高度。連續寫小字時或許不是問題,但事情總有例外。東西好不好用,就在於對例外狀況的考量完不完整。這些例外工程師往往不會考量到,只有使用者才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