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進行式 綠領人才夯

零碳進行式 綠領人才夯

因應歐盟即將於2026年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台灣已加入2050淨零排放的行列。上(11)月14日,中央研究院與台電公司宣布,透過去碳燃氫發電技術,9月已成功發出台灣第一度「零碳電力」。另方面,中鋼也宣稱產出台灣首批「碳中和」的綠色鋼線材製品。

Read more
官民合作 共建食物銀行聯網

官民合作 共建食物銀行聯網

台灣人很有愛心,喜歡布施,但很多人似乎對「食物銀行」還不太了解。該如何強化宣導?比方像安得烈食物銀行與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合作,請他們設計食物銀行APP;如果民眾想要捐贈,或是哪一家食物銀行需要什麼物資,都可以直接上APP去認購。

Read more
公共藝術修法 預算大爆炸 恐淪錢坑

公共藝術修法 預算大爆炸 恐淪錢坑

公共藝術應該賞心悅目,最後卻淪為公共垃圾?不久前監察院檢討政府前瞻預算,其實不只前瞻預算,公共藝術預算也慘淪錢坑,近年檢舉函滿天飛,同樣遭監察院調查。看過不少檢舉函的學者不諱言,在文化部修法,落實所有公共建設都要有1%經費設置公共藝術後,公共藝術預算入法的美意將完全喪失。

Read more
【微型保險實戰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

【微型保險實戰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

微型保險的主要市場為低所得或收入不穩定的族群,因此發展微型保險較成功的國家多為開發中國家,金字塔底層人口數龐大,社會福利與保險較缺乏,集中在亞、非及中南美地區,另外,大洋洲也屬微型保險成長率較高的地區。

Read more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惹議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惹議

兒盟參與此次《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一直力陳校園霸凌的處理不同於司法調查,應首重輔導,但這次修訂有關輔導的措施仍是聊備一格,反而將行政調查的內容更加細化,形同把校園變法院。

Read more
【微型保險現況篇】台灣市場小 倚賴政府力推

【微型保險現況篇】台灣市場小 倚賴政府力推

微型保險不是社會救助,而是要自己付費的商業保險。台灣自2009年開始推動,投保率不高,叫好不叫座。因為貧者維持生活已不易;台灣的總人口只有2,300萬,而真正屬於社會底層的弱勢人口,也不過才一、兩百萬,以這樣的市場是不足以讓任何一家保險公司願意投身進來的。所以台灣的微型保險,必須倚賴政府的力量,才能推動起來。

Read more
夏日節能小撇步 環保省電省荷包

夏日節能小撇步 環保省電省荷包

隨著地球暖化,台灣的夏天也日益酷熱。除了打開冷氣、電風扇,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家裡更涼爽?從空調、照明、家電等小處著手,跟著達人一起裝修,輔以新科技創造的節能商品,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過得既舒適又愛地球!

Read more
陳冲:防制洗錢 需要高層主導統合

陳冲:防制洗錢 需要高層主導統合

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網路詐騙也更為猖獗,由基層檢察官所組成的劍青檢改點名金管會、NCC與數位部堪稱詐騙國家隊,主因個人幣商、漫遊門號與第三方支付3大領域不受監管。對此,前行政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接受本刊專訪指出,台灣防制洗錢的漏洞,在於金融與非金融部門並未整合,因此需要高層例如總統出面主導統合,以利監管。

Read more
從半導體到量子科技

從半導體到量子科技

人工智慧(AI)愈來愈聰明,可以代替人類做很多工作,如果你覺得聊天軟體ChatGPT已經非常驚豔,那麼量子電腦與量子科技將徹底推翻你對電腦的想像:被喻為「一股自然力量」的量子電腦,可以解決傳統電腦就算花上萬年都解不了的難題。

Read more
雙語國家目標待釐清 設置發展中心大可不必

雙語國家目標待釐清 設置發展中心大可不必

「多語台灣、英語友善」行動聯盟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主張雙語政策有違《國家語言發展法》多語台灣的精神,更已嚴重影響國家正常教育發展,呼籲停止錯誤政策。聯盟4月7日發起提案,短短兩天獲得超過5,000人附議通過。每個人可依照自身的需求與天分,選擇學習第二語言,但獨尊英文反而不利於培育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Read more
強化情感教育 向孩子開口談愛

強化情感教育 向孩子開口談愛

國內教育只注重學業表現,長期忽略教導孩子「如何去愛人?如何分手?」的兩性情感教育。從過往實務經驗發現,在親密關係暴力中,愈早介入處置,愈能有效終止暴力傷害,否則等到事件發生再來呼救、檢討都緩不濟急。國小、國中到大學,除了現有的性別平等教育之外,課綱更應該加入情感教育,初級預防應從學校做起戀,培訓師資。

Read more
當遠距上班上課成為日常 人際壓力如何紓解

當遠距上班上課成為日常 人際壓力如何紓解

疫情期間,不管是遠距上課還是上班,都需要大量運用網路工具,很多專家斷言,疫後這種新型態的生活,相當程度上將會持續,回不去以前頻繁人際接觸的社會型態。如果真是如此,人們將更加需要重新學習專注,才能擁有健康與快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