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案例篇】上下游新聞市集 友善農產新聞平台

【社會企業案例篇】上下游新聞市集 友善農產新聞平台

文/陳昊安
攝影/張紫玲

走進「上下游」門市,傳來濃濃花生香,原來入口處不遠正在做花生醬。從整袋花生中舀起、秤重、倒入研磨機,磨好的花生醬便像麵條般從機器中擠壓出來,井然有序地裝填入瓶。上下游強調的是新鮮、無毒、安心。

創辦人之一的馮小非說,創立「上下游News & Market新聞市集」是因為看到一些農友們生產十分優質的產品,卻苦無銷售管道,或價格過低,小農利潤微薄,但本土的農產若量小就不容易被看到,這就是資訊的不對等,會衍生許多後續問題。

上下游成立的初衷,是為小農與消費者間構築一個訊息溝通的平台,新聞部報導土地和農民、食物的故事,產品部負責產品的接洽、開發和行銷,讓產地的情況透過報導被看見,引起民眾的關心和討論,讓小農辛勞的成果有多樣化的輸出管道,消費者的購買、食用是最基本而直接的支持。

發揮農作潛能 堅持健康無毒

開發農產品說來容易,執行上卻有許多困難。找到理想的農作很費時,農民常不願意採用無農藥耕作,或者人工採收的成本太高,或是天候造成收成不佳。有時候好不容易找到符合理想的產品,卻被別的單位高價收購,而上下游也不願意讓產品價格過高,造成消費者負擔。

上下游最著名的商品「回家李」系列,是商品開發帶動部落經濟的例子。採公平契作的合作方式,上下游收購紅肉李,負責後續的加工,作成果乾、果醋和果醬。產品的開發讓農作的利用價值得以延續;農作有了銷售出口,生活不虞匱乏,在外地工作的鄉親便能選擇返鄉、留鄉務農,如同「回家李」的諧音,「回家裡」。

與其它銷售門市的不同,上下游能接受為數不多的產品上架,所以缺貨率相對較高,為此他們每周推出新產品,「聽起來好像品項很多,其實是我們容忍太多不固定的商品在架上」這也造成上下游收入的不穩定。

在尋找新產品時,上下游會先詢問農友是否做過農藥檢測,然後馮小非會親自到培植現場監看,在「溪底遙學習農園」栽種有機柳丁的經驗,讓她看到農地便能大致判斷施藥狀況,當然,上架前仍須送驗。「有一次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農友,送他的芒果去檢驗,驗出極微量的農藥殘留,作為一個消費者我覺得很夠了,但我們就是不能賣」對上架商品的嚴格要求,馮小非展現堅持的態度。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