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璦竹
你會傾聽嗎?以下這些情況是否反覆在生活中出現呢?
妻子對丈夫說:「早點下班。」丈夫內心OS:「她就是這樣愛嘮叨,唸個沒完。」
父親對兒子說:「不要花太多錢。」兒子內心立刻一把火:「為什麼一直想控制我?我已經成人了!」
傾聽和聽是非常不同的。我們常覺得自己很了解別人,知道別人一定會怎樣回應,因此常在別人話才說一半時,就急著打斷他,這說明我們不懂得傾聽。
印度合一大學創辦人室利.巴關指出:「我們沒有在傾聽別人,而是在傾聽我們心裡對別人的評論。」
他說,頭腦的本質就是依據過往的經驗,將每個人貼上標籤,因此,不管對方說了多少話,做了多少事,都會用自己過往的觀點去評斷。如果你對他的觀點是負面的,你們的關係也就陷入了死胡同,溝通將不再發生。
要如何傾聽呢?巴關說:「不要試圖練習傾聽,而是覺知自己沒有在傾聽而已。在這樣的覺知中,傾聽就會發生。」換言之,我們要讓充滿批判與自我防衛的頭腦安靜下來,這樣溝通就會自然發生,愛也會自然滋長。
他曾透過「合一祝福」讓一位重聽的老人恢復聽覺。老人年輕時,是指揮千軍的將領,因此習慣下命令,而不習慣傾聽。巴關請他回家後,和孫子一起躲在床底下偷聽,一段時間後,他的聽覺竟神奇地逐漸恢復。我們的心有無窮的力量,但愛比較、善妒、自我防衛的頭腦,常常會偷走心的力量。
你了解自己嗎
要讓大腦靜下來,我們必須了解大腦。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下稱協會)臨床心理師彭世璇說,大腦喜歡贏,害怕失敗,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會很快學到「勝利」和「失敗」的狀態,不管是在賭博遊戲中,還是從小到大學習、工作與戀愛結婚等人生大事上,大腦都會避免失敗。
當杏仁核偵測到威脅,便會引發生理學家坎農所說的「戰或逃」反應,告知下視丘讓心跳加速、流汗增加,以及產生身體的其他變化。威脅越具體明顯,反應就會越強。在原始生活中,也許是遇到野獸時,在現代生活中,則是可能失敗出醜的挑戰時刻。
身體的這些訊息就是所謂的下意識,或是直覺。往往是這些身體反應,而非大腦的思考,讓我們做出決定。特別的是,研究顯示,這種「內隱學習力」與一個人成功與否有直接關係。越能感知身體狀態而掌握訊息的人,而非智商特別高的人,在人生中往往比較成功。
彭世璇以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教授克里奇利(Hugo Critchley)和葛芬柯(Sarah Garfinkel)2016年發表的研究為例,和從事其他不同工作的對照組相比,倫敦股票交易員對心跳的感覺比較敏銳,更驚人的是,透過個別交易員的內在感受能力,可以預測他們能賺多少錢,以及在這行業能夠待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