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璦竹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暑假又到了打工旺季,打開臉書(FB),輸入打工二字,五花八門的打工工作令人目不暇給,除了傳統的餐飲、家教與傳直銷,更多了打工換宿、小說打字(簡體轉繁體)、居家或就醫陪伴、收納整理,甚至錄音等另類工作機會。另方面,因應越來越多斜槓或轉職需求,各種補習或課程的廣告也爆量。
一位大學數位遊戲領域教授就在臉書上提出警示,英文學習軟體Wiser會自動盜刷,請大家不要輕易相信臉書上的廣告!臉書演算法會追蹤讀者喜好,一些詐騙廣告就趁虛而入,利用免費試用吸引讀者,但有可能退訂後被盜刷,去信客服又石沉大海。
損失錢財事小,打工涉及的風險就大了。兒福聯盟(下稱兒盟)上(7)月發布《2025年青少年打工現況調查報告》,揭露令人擔憂的現況。由於青少年社會經驗較不足,如果他們當中有迫切的財務困境,更容易失去防範。
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34.4%)的高中職生有打工經驗,其中高職生及17歲青少年比例最高,超過五分之一月薪在一萬元以下(20.2%),甚至有6.3%曾從事無酬勞動。值得憂慮的是,高達近半的人未簽勞動契約,更有逾兩成未投保勞健保,揭示未成年打工者的權益保障嚴重不足。
不久前才有大學生誤信網路徵才廣告,受困柬埔寨詐騙園區的媒體報導,大學生尚且如此,高中生的打工安全更值得關注。數據顯示,四分之一青少年會受到高薪誘惑而去嘗試可疑打工,高達16.9%曾遭遇加班無薪、職場霸凌等權益侵害,甚至有5.8%青少年曾遇過打工陷阱,在在凸顯防詐教育與勞動保障的雙重漏洞。
對此,兒盟呼籲政府應加強勞動檢查,學校應推廣勞動權益教育,家長則需密切關注孩子的打工安全。
兒盟組織發展處處長黃韻璇說,法律規定,未滿18歲青少年打工,需家長同意,但很多青少年並不知道。而青少年常常會不好意思詢問相關的工作保障,例如有沒有勞保?有沒有加班費?這和他們的家庭環境是否富裕不一定有關係,因此兒盟呼籲要透過學校的管道來做針對性的宣導,因為青少年未必會看新聞。
「青少年打工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弱勢家庭缺錢,一種則是想要盡快自主,後者往往是跟父母關係緊張。」如果離家出走的話,就很可能被黑幫吸收,從事非法的工作。但這些家庭關係緊張的孩子,可能會跟同學討論,因此學校是一個可以補救的管道。
例如,面試要結伴,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不輕易答應。新聞曾報導有應徵模特兒工作者,雇主方竟暴露自身身體。如果有要求押證件的,更加不能答應。而社交媒體上的打工廣告五花八門,就連一般人都可能上當,對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
打工換宿宜訂定規範
黃韻璇特別提到打工換宿,這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打工型態之一。但打工換宿遊走在法律邊緣,難以稱為勞動契約,兒盟呼籲政府依該建立明確的規範。「舉例來說,打工換宿到底屬於旅遊觀光,還是勞工權益?有些號稱度假的,住宿條件還不見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