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育吠陀平衡風水火能量

印度阿育吠陀平衡風水火能量

文 / 詹珮蓉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很多人不知道,喝溫熱的青草茶才有助於退火。年長一輩的媽媽們都知道,如何善用菜園裡的植物幫家人調整體質,如今這些生活智慧多已失傳。」島嶼芳療工作室芳療師陳麗芬(Fanna)說。

近年,許多壓力大的上班族會利用芳療舒緩壓力。依據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生命的知識)理論,人可分為Vata(風能)、Pitta(火能)、Kapha(水能)3大類Dosha(體素),當體內能量失衡,可能會導致身心不適,此時若依體素搭配相應的植物精油,更容易讓人體小宇宙和大自然達成和諧一致、放鬆身心,重新回到平衡狀態。

平衡體素 健康自在

Fanna表示,體素無法以解剖學解釋,是一種身體素質,涵蓋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功能。阿育吠陀哲學主要源自於《阿塔婆吠陀》(Atharvaveda),書中記載了祭祀科儀、醫療和生活規範等知識,認為宇宙是由「地、水、火、風、空」5種元素組成,而人體是大自然的一部份,體內有不同的能量元素,依據元素屬性不同,分為「風能、火能、水能」3種體素類型。

Fanna指出,佛教修行的戒律和養生法,也融入了阿育吠陀的概念,唯有當身體素質調整好,維持飽滿的能量狀態,禪定時才不容易昏睡或思緒飄盪。過去僧人托缽時,每天只吃一餐,此作法可保持飢餓感,避免過度消耗消化系統的能量。

此外,從印度將禪宗正法傳到中土的達摩祖師,在等待下一代傳人時,於少林寺後山「壁觀禪定」。Fanna強調,祖師這項功法需要極佳的身體狀況,包括結實的肌肉、健康的皮膚,才能打開毛孔,做到氣息極為細緻的呼吸,進入甚深禪定。

每個人的體素並非固定不變,會隨著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居住環境等因素改變。Fanna舉例,台灣氣候潮濕,容易生痰,早期較多為火能、水能兩種體素。後因飲食改變,加上夏天經常吹冷氣,現在則是風能、水能的人較多。一旦先天體質形成,後天再想調整,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若想了解自己是哪種體素類型,可從個人的個性、生活習慣、講話速度、走路方式、皮膚狀況等外在表現來觀察,也可透過生活習慣的體質檢測問卷來檢視。

人體有70%是水,當水處於乾淨、流動狀態時,清爽滋潤,富含負離子;若是停滯的死水,則水質混濁,容易產生泥土的腐臭味,如同水能能量阻塞的狀況。尤其現在很多年輕人攝取過多糖分,多屬此型,特徵是不愛動、較缺乏活力。

3類阿育吠陀體素,你是哪一型?

參考上表找出自己的體素類型,量身打造專屬的能量平衡之道。(資料來源:島嶼芳療工作室芳療師陳麗芬)

風能宜滋潤 火能宜散熱 水能宜排濕

阿育吠陀理論強調「上醫治未病」,即從生活習慣和飲食來預防疾病。當體內的體素失衡,阿育吠陀會運用藥草、推拿、瑜珈等方式,讓體能能量達到平衡。Fanna表示,傳統的阿育吠陀不使用精油,因為精油提煉技術主要起源於埃及、中東、中亞,後來才傳入印度。但不論是使用草藥或精油,目的都是要達到體內的能量平衡。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