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展望篇】他山之石 社企正在全球發光發熱
亞、非洲的新興市場國家,一來與歐美國家因國際援助關係緊密,耳濡目染;二來,因經濟體系的金字塔底端族群生活需求大,易誘發創新與商機,發展社會企業的腳步也不遑多讓。由於社會企業在國際間成功案例不少,也為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日、韓、香港、新加坡等地打開一扇窗;台灣民間對於公益的熱情與創新的渴求,也正好呼應這股國際的脈動。
【社會企業展望篇】強化人才培育 架構完善社企生態圈
在歐美地區,社會企業已形成互為支援的社企生態圈。台在台灣,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要活絡,除了受到當前世代經驗與大環境的影響外,若沒有人組織倡議,傳遞社會企業的概念,並作社群經營,是無法帶動社企成長。因此,架構完善的社企生態圈,串連整體資源,讓對社會企業有興趣的人連結在一起來,才是推動社企在台的重要推手。
AI立法 摸著石頭過河
正當全球因為ChatGPT強大的能力驚呼之時,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等千餘位專家卻連署,希望暫停下一世代先進AI(人工智慧)系統開發6個月,眾人才驚覺,生成式AI的強大威力是否會超越人類控制?事實上,歐盟早在2019年就開始研議相關立法,去(2023)年底各國已達成協議,很快將通過《人工智慧法案》。
【社會企業現況篇】遍地開花的社會企業
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為分雨個方向,一從慈善組織轉型,一從市場、管理端投入。前者的人員背景常跟助人專業相關,關注的議題多偏向社會福利、身障就業等,初期資金多來自政府的專案申請,如勝利中心、彭婉如基金會;後者的人員背景比較多元,關注的議題從公共媒體、農糧、旅行和地方產業到科技應用,各式各樣,資金來源可能是社會創投或群眾募資。
囤房稅2.0三讀通過 學者:打房難,反推高房價
讓民眾買得起房,是台灣很多政治人物的競選承諾。繼「史上最嚴」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打房後,行政院再接再厲推出被稱為囤房稅2.0的《房屋稅條例》修法。不過,囤房稅真的能讓房價下跌嗎?真的能讓大家買得起房嗎?對此,學者看法並不樂觀,甚至,囤房稅反而可能使房價漲更多。
零碳進行式 綠領人才夯
因應歐盟即將於2026年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台灣已加入2050淨零排放的行列。上(11)月14日,中央研究院與台電公司宣布,透過去碳燃氫發電技術,9月已成功發出台灣第一度「零碳電力」。另方面,中鋼也宣稱產出台灣首批「碳中和」的綠色鋼線材製品。
官民合作 共建食物銀行聯網
台灣人很有愛心,喜歡布施,但很多人似乎對「食物銀行」還不太了解。該如何強化宣導?比方像安得烈食物銀行與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合作,請他們設計食物銀行APP;如果民眾想要捐贈,或是哪一家食物銀行需要什麼物資,都可以直接上APP去認購。
公共藝術修法 預算大爆炸 恐淪錢坑
公共藝術應該賞心悅目,最後卻淪為公共垃圾?不久前監察院檢討政府前瞻預算,其實不只前瞻預算,公共藝術預算也慘淪錢坑,近年檢舉函滿天飛,同樣遭監察院調查。看過不少檢舉函的學者不諱言,在文化部修法,落實所有公共建設都要有1%經費設置公共藝術後,公共藝術預算入法的美意將完全喪失。
【微型保險實戰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
微型保險的主要市場為低所得或收入不穩定的族群,因此發展微型保險較成功的國家多為開發中國家,金字塔底層人口數龐大,社會福利與保險較缺乏,集中在亞、非及中南美地區,另外,大洋洲也屬微型保險成長率較高的地區。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惹議
兒盟參與此次《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一直力陳校園霸凌的處理不同於司法調查,應首重輔導,但這次修訂有關輔導的措施仍是聊備一格,反而將行政調查的內容更加細化,形同把校園變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