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禪從統一身心做起

修禪從統一身心做起

人除了有個物質的身體之外,還有個精神的心體。如果物質體裡面沒有精神體,這個人就會像植物人一樣;反之,如果只有精神體而沒有物質體,根本就無法表現出生命力。由此可知,身心必須取得平衡,才能發揮出生命的力暈。

Read more
禪的七大特性 — 平衡性與統一性

禪的七大特性 — 平衡性與統一性

在大自然界,水會從高處往低處流,氣流也會從高氣壓流向低氣壓,這就是平衡性,也是禪的特性。以人的意識來說,我們要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取得平衡。以開會為例,如果彼此意見不同,不能取得共識,必會發生對立和抗爭,這就偏離了禪。如何取得平衡?先要找出不平衡的原因。

Read more
參悟的智慧心光

參悟的智慧心光

因為有很多無明,心才不開。如何讓心開?就是要有智慧光、生命光,才能消除煩惱痛苦及一切業障。這種生命光、智慧光,要由師父和人天的師父來照耀、來普照,把這些種子光賦予每位修行人的心上,點亮智慧之光、生命之光,讓你的生命更有威力,能夠更超越。

Read more
明師與禪定是見性兩大要件

明師與禪定是見性兩大要件

明師與禪定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要由明師教導正確的禪定方法,幫助你從禪定中得到智慧,有了智慧以後,才能夠見性。見了性,再精進修行,就可以解脫自在,超越生死輪迴。

Read more
珍惜佛緣 精進修行

珍惜佛緣 精進修行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會有某些特殊感受,這是因為他在過去世就已經修行過了,所以要好好珍惜這次的佛緣,不要等到老了才來修,修行要及早修行。

Read more
化人間為淨土

化人間為淨土

「化人間為淨土」,這是修行人的責任。記得以前曾看到聖嚴法師帶領弟子在台北市街頭宣揚心靈環保,其實不僅是要注意環境的保護,更要注意它原來的自然美;我們的內心也一樣。當時我心裡就想,要讓人間成為淨土,可以反過來想,去參「為什麼人間還不能成為淨土?」

Read more
讀經誦經 不如行經

讀經誦經 不如行經

很多佛教徒都喜歡讀經、誦經,其實佛經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去行經。如果真的要讀經、誦經,還不如唸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得到專一的效果。至於要如何行經,就是要做到「聞、修、行、悟、證」。比方像《金剛經》,共有三十二品,每一品都是正法, 我們該如何聞、如何修、如何行、如何開悟、如何見證。

Read more
萬德莊嚴 成就無餘涅槃

萬德莊嚴 成就無餘涅槃

妙定就是神通的世界,也是真正的智慧。一般坊間流行的潛能開發,只是把潛意識開發出來,以佛教來說,那是過去累世的業障,不是寶藏。這些業力要以修行的功德來彌補,不論是行無相布施,還是來修行,都有無量的功德。虔誠的與佛相應,這種慈悲心可以讓你在禪定中得到無量的佛光加被,消除無數的累世業障,這就是修行的功德。

Read more
通達禪的智慧

通達禪的智慧

有了見性的智慧,才能見性,要得到這個智慧,不能靠文字和語言,要靠「明師」與「禪定」,缺一不可。

Read more
三身成就 回歸一真法界

三身成就 回歸一真法界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陀,將來回到佛國後,都變成同一尊,沒有「你、我、他」之分。如果還有「你、我、他」,就仍然還是「人」,因為只有人才有這種區別。至於「報身佛、法身佛、化身佛」的說法,是為了方便解說,方便讓人們明白,佛的世界是一真法界,除了生命的光電,沒有其他俗事俗物。

Read more
見證佛陀的光明大道

見證佛陀的光明大道

修行成佛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自性。自性本自清淨,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修佛不是向外修,而是要向內,要成就自己。換句話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先讓自己的內心有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才能起共鳴,才能相應;如果能讓身心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清淨,就可以讓自己也是無量法身、無量光,等到證到那個境界,就會真正明白什麼是自性。

Read more
人心無常 自心清淨

人心無常 自心清淨

一個人從小到大,為了滿足色身的需求,一直不停向外求,因而造了很多業,由此可知,人心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有所變化。另外,我們還有一顆本來清淨的自心,從自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自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