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舊思維 合作聯盟推動台灣品牌

擺脫舊思維 合作聯盟推動台灣品牌

科技運用有助於減少農業資材消耗,增產並降低人力需求,「農業4.0」台灣尚在萌芽期,有機會發展出適地適用的設備和技術,亟待相關人才投入農領域,而政府應平均分配資源,讓新創團隊獲得機會,並以台灣為品牌,行銷世界。

文/陳昊安

據IBM研究報告指出,全球IT產業發展平均每15年會發生一次典範轉移,而在2010年至2025年這段期間,影響最廣的技術莫過於物聯網與雲端運算。此外,在農業上,由於氣候變遷、勞力短缺等問題日益嚴重,期望能藉由科技來減緩,科技與農業的交會於焉發生。

科技X農業 有助質量提升及環境永續

國際上已有許多以科技幫助農業生產、政策規劃的案例,比如:西班牙無線通訊技術公司Libelium藉由大數據分析應用,使農民栽培葡萄時減少20%的肥料使用,降低耕種成本的同時,卻能提升15%的生產率;墨西哥政府與Google合作,透過衛星圖像調查,進行該國土地利用、永續農業和物種保育相關的決策規劃;印度政府利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上的討論話題,了解並分析稻米價格的波動;非洲地區則建立手機APP平台以及農業交流平台,用以提升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而台灣著名的玉荷包荔枝,在遠端監控栽種過程的規劃下,使產期順利由原來的1個月延長至3個月,產量提升2成,且有穩定的市場價格;蝴蝶蘭種苗在進軍歐美市場時,客戶要求明確的花期、朵數,通路商才能掌握市場時機,多家蘭場導入自動化方案,除了隨時監控溫室環境,並可精準地記錄蘭花生長的各種條件數據,不僅滿足客戶需求,輸出國外時也成為後續培育的重要依據。

顯見,農業與科技的結合確實能夠幫助農民提升作物產量與品質,將產業價值極大化,也就是所謂的「精緻農業」(value added agriculture),以高技術生產高品質、高效益、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任何作物禽畜都可朝精緻農業發展,也符合糧食供應及環境永續的需求。

人機物融合系統 延伸管理空間與時間

生產力4.0前前 智慧密集產棊階段農委會提出「農業4.0」,主打智慧生產和數位服務,生產方面導入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又稱人機物融合系統,透過佈建感測器獲取數據,聯網即時監控,並能透過遠端操作或程式設定,使機械作動,用機器人取代人;數位服務則包含農產品溯源、資料庫整合、電商服務等。

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暨雲林縣農民大學計劃主持人戴守谷表示,農業4.0的重點在於智慧,也就是數據分析,過去有「專家系統」,以專業知識及經驗來設定程式,完成一部分的自動化,較無彈性,現在透過雲端技術可及時攫取新數據,由電腦協助運算,進行生產管理。歐盟也有類似的「農場諮詢系統」,企圖以農業知識數位化的方式完整地保留並傳承珍貴的農耕經驗。

人機物融合系統的意義在於延伸人可以管理的空間和時間,但不需要人力操作,而各感測器、系統間的整合也必須納入考量;若是溫室,還可配合綠能或節能、節水設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露天環境可結合紅外線入侵偵測與警示功能,確保農產品免於被盜採。戴守谷強調,導入科技前,要先建立農場的營運和獲利模式,經團隊評估後合適地引用科技輔助,不要想仰賴政府補助。

這就有如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AT)或中級科技(intermediate technology)的概念。適切科技是以當地脈絡(local context)為考量的科技發展或設計,材料價格合理,易於操作及維護。比如以色列以滴灌方式成就沙漠農耕,便是當地脈絡發展下的科技,而其技術重點在於詳實的事前調查。

工研院亦曾對適切科技提出工研院的任務,比如:協助更新國土資料庫、進行農情調查,並對農地農藥、水質、環境進行檢測,以及資訊蒐集與平台建立等工作,正是工研院的強項,符合此概念被提出時,分散式、自助式的發展,避免資源、知識的過度集中,造成人被科技控制,而非人掌控科技,可惜對工研院日後的實踐和應用並無所悉。

國外標竿國家現況觀察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