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真性合一 走上成佛大道

與真性合一 走上成佛大道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文 / 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在佛法中,常提到「心」與「性」的問題,有時常引起混淆,因為「心」與「性」同指看不見的內在精神或靈性層面的能量或智慧,因見地不同,見仁見智,各有主張。例如人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張,但荀子卻主張「性惡」。

人性本善 人心本惡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卻明白地指出:「人心為後天之心,人因為生存、名利、地位、財富、權勢等,無所不用其極,相互間的分別、對立、敵視與抗爭,故『人心本惡』。人性來自天性,無生無滅、無善無惡,無惡便是善。故『人性本善』。」妙天禪師一語就點醒中國上千年來「性善」、「性惡」的爭論,令人豁然開朗、耳目一新。

悟覺妙天禪師更深入而饒富趣味地指出:「人之心性有如天地,一體兩面,互相對立,互有矛盾,互變互用。物質越文明,人心越墮落;人心越文明,人性越光輝。人心與人性有如天地陰陽,質量互變,動靜互用,同生共存。」自古以來,很少善知識如此簡單易懂地開示世人。

「心」可分為「真心」與「妄心」,前者是指本心或自性,還有其他異名,如真如自性、如來心、清淨心、菩提自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第一義空、如來藏、佛心…等。祂無相實相,如如不動,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不動搖,能生萬法。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對六祖慧能開示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後者是指真心受到妄想分別、執著等障礙與汙染,而應生的「染著心」。換言之,是因一念無明召感真心而應理的心,具有攀緣相、生滅相、動搖相。若把海水比喻為「真心」,則海水之波浪就是「妄心」;若把陽光喻為「真心」,「妄心」就是障礙陽光的「烏雲」。

妄心又稱為「識心」,包含了八個識,即「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意識」(了別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在唯識學中,妄心是指「心意識」,「心」指的是阿賴耶識,「意」指的是第七意識(末那識),「識」代表第六意識。

《大乘起信論》把心分為二門,真心為「真如門」,妄心為「生滅門」。

◎一心生萬法 萬法生一心

《般若經》曰:「於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生。

《華嚴經》〈十地品〉亦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上述佛家所稱的心是指真心、宇宙心、大法界心,此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代表造化宇宙一切的精神能量(造化力),它規劃宇宙萬有的生起及發展藍圖,上至天體星球之運行,下至螻蟻昆禽之衍生,盡包含在其無形的宇宙大電腦的藍圖中,佛家泛指為無相之真心。

這種規劃、掌控作用,稱為法界緣起。緣起無性,待緣而生。宇宙萬象之生起,皆以「一心」為本源動力。此一心又有前述的真心與妄心之別。真心如燈光,妄心如投影,燈與影同出一源,但光明度卻天差地別。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