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詹珮蓉 攝影 / 顏志倫
圖片提供 / 劉英華
驅車駛進苗栗南庄的員林社區,翠綠山巒環抱,鳥語啁啾,生意盎然。廟宇旁的社區活動中心內,文創工作坊「好客在一起」、銀粉村環境藝術協會(下稱銀粉村)創辦人劉英華正帶著長輩繪畫。只見每位長者擺好專業架式,專注地揮動畫筆,認真完成客家庄著名景點糯米橋的點畫作品,全程歡聲笑語不斷,甚至下課了還捨不得回家。
融入AR技術 地標變立體
南庄是苗栗縣第二大鄉鎮,每逢假日,別具客家特色的桂花巷與十三間老街,總是吸引眾多人潮雲集。好客在一起起初以販售文創商品為主,將在地元素桂竹、台灣藍鵲及原住民圖騰等融入作品中。同時,她也針對親子團、學校等團體推出客製化導覽行程,設計大地遊戲,並結合AR(擴增實境)技術,讓遊客深度了解在地故事。
AR導覽只需用手機一掃,平面的明信片畫作瞬間就動了起來,例如,老鷹順著上升氣流轉圈飛翔,是特殊的自然景觀「鷹柱」;還有百年歷史的郵便局旁,浪漫的粉櫻花瓣隨風飄落。劉英華表示,這項系統是2019年斥資30萬元開發出來的,並邀請學員繪製在地地標,是整個導覽的亮點所在,吸引許多單位前來取經。
2016年,劉英華因為愛上了「慢城」苗栗南庄的山林之美,決定從都市走入鄉村,以旅行者的身分,花費3年多時間融入在地,用藝術記錄這裡的每個故事,並帶領孩子認識這些故事。她也關懷長輩,協助他們建立信心,為社區注入更豐沛的能量。這份致力關懷及經營在地的用心,讓她2020年獲得苗栗縣社會優秀青年代表的肯定,她設計的文創商品,更奪得MIT台灣金獎。
劉英華會踏上這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源於她對設計工作意義的省思,「在都市裡,像我一樣的設計師比比皆是,但在這裡,有更大的舞台可以讓我發揮。」她深入在地,善用藝術專長推行美感教育,改善在地文化及教育斷層等議題,讓高齡長者成為有能力的自助者。
創業初期,劉英華備感挑戰的不只是籌集資金和裝潢店面,而是如何融入客家庄,單是為了與當地居民建立信任感,她就花了3年時間,尤其她來自台中外省第二代,一開始根本聽不懂客家話。她回憶道:「疫情之前,幾乎每天晚飯後,我都會到長輩家裡聊天,惡補客語。」
現在劉英華的客語雖還不能講得很流利,但已可以聽懂大部分,她特別有成就感的是,在南庄認識很多「老朋友」,也就是年紀90歲以上的爺爺、奶奶,和長輩交流能暢談一小時以上,毫無代溝,秘訣就是用心聆聽他們的生活經驗。
比方一位老朋友雖沒受過教育,但他的兒子、孫子都當過國小校長,可見身教與言教的精神影響深遠,讓她發自內心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