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人權鬥士 盧勁軒

聽障人權鬥士 盧勁軒

盧勁軒出生時與常人無異,聽力卻因不明原因逐漸消退,成為重度聽障,功能障礙造成生活上的困難,走過歧視、霸凌,他體認到友善環境的重要性,決定投身改變身心障礙者不平等的待遇,消弭暴力,透過教育、制度改變等體制內的方式,將台灣打造成尊重多元族群、能夠溫柔承接苦難的環境。

文/陳昊安
攝影/顏志倫
圖片提供/盧勁軒

初次與盧勁軒談話,除了說話略帶點口音之外,只覺得是個目光炯炯的斯文男生,在談到障礙案例或權益的時候更是雄辯滔滔、熱情洋溢,沒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不過稍加留意,便可看到左耳配戴的語音處理器,悉心打理的髮型沒有絲毫遮掩的意思。

是的,他是一位聽障人士,因看到自己與周遭人遭受的惡意與不平等對待,決定親身投入改變這樣的處境,不僅爭取身心障礙者權益,更希望將台灣打造成尊重多元族群、能夠溫柔承接苦難的環境。以下是盧勁軒的故事:

苦口的藥湯與逐漸流失的聽力

盧勁軒出生於台北的尋常小家庭,與姊姊相差11歲,是外祖父母過世後、在爸媽期望下所懷的孩子,他出生時並無任何異狀,直到有一天,他與朋友們在麥當勞兒童區玩耍,時間晚了,眾媽媽們叫喚小孩回家,只有盧勁軒沒有回頭,盧媽媽隱約感覺不對勁,果然在入學前的健康檢查中,檢查出輕度的聽覺障礙。

發現聽障後,母親有極大的罪咎感,除了帶他進行追蹤檢查外,也砸錢嘗試水療、電療等各種療法,向江湖術士購買大量昂貴的中藥。據盧勁軒形容,那些中藥又苦又難吃,媽媽用「喝完藥可以吃一顆巧克力」的方式,連哄帶騙地讓他喝下一碗又一碗的藥湯,彷彿每喝一碗就多一點希望。

「一開始,每次要做檢查都抱持很大的希望,每次檢查完又被打擊,聽力一點又一點消失,什麼都抓不住。」「那段期間我印象很深刻,覺得人要流多少眼淚才能學會堅強。」在一次檢查後,醫生宣布他的聽力已消退至重度聽障的程度,回家後,盧媽媽把熬好的整碗中藥和家裡的藥材丟掉,說「以後不用吃了」。

有幸的是,醫生傳達了一個訊息:「與其不斷去找病因,不如趕快配戴合適的助聽器,不要錯過教育,不要與校園、朋友、社會脫節。」後來盧勁軒安裝了人工電子耳,並配戴小型語音處理器,又能夠聽到各種話語、聲響,發展不致落後,不過,只要拿下處理器或者電池耗盡,立刻就進入無聲的世界。

暴力陰霾的童年 友善環境的重要

盧勁軒描述:「有一次去公園玩,一群剛認識的小朋友中,有一個小朋友指著耳朵,說他的耳朵長得非常奇怪,叫大家不要跟他玩。當時我嚇到了,不知如何應對,眼睜睜看著身旁的朋友離開。」

這不只是單一事件,在國小、國中時期,他因為聽力不好而人際退縮,與人相處有隔閡,甚或被欺負,雖有老師出面制止,但被帶頭同學說是偏心,情況並未改善,國小五年級時,因嚴重霸凌而轉學。直到升上高中,情況才有所轉變。

他回憶道,高中軍訓課堂的反霸凌宣導中,教官說,「這世界上有很多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有些人會因此遭遇不好的對待,這是不對的。」下課後,同學過來拍拍盧勁軒的肩膀,說:「不管你如何,不管你聽不見或怎麼樣,我們都很喜歡你。」

「由於遇到一群最好的同學、最好的朋友支持我,在很友善的環境下,讓我建構自信心,學習如何與人進行社交,漸漸地,才有能力去觀看自己身邊其他的聽障小朋友們有什麼樣的遭遇。」

他發現障礙特質會讓人面臨困難,比如學弟因遭受霸凌進而逃學走偏、學妹轉向自殘,卻沒有人去想辦法解決,或者努力想改變(比如校園霸凌的狀況),卻沒有實質效益,朋友間也常談論到對身心障礙者的認識或接觸很少,特教宣導僅限於有特教學生的班級,在盧勁軒心中種下改變的種子。

成立跨校社團 透過教育促進大眾認知

台大新生書院「有愛無礙」課程中,單臂截肢學生 (站立者)與無汗症學生(前排白衣男子)現身說法。

台大新生書院「有愛無礙」課程中,單臂截肢學生 (站立者)與無汗症學生(前排白衣男子)現身說法。

高中畢業後,盧勁軒如願地升上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期望透過醫學院的專業訓練,能夠對各種類別的身心障礙、精神疾患或失能者有更詳實的了解,並給予適切的幫助;此外,他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台大身心障礙學生權益促進會,希望能為身心障礙學生服務。

但既存社團屬交誼同樂性質,盧勁軒嘗試以社團服務的政見角逐社長失利,他沒有就此放棄,聚集了一群有意為障礙學生做些事情的夥伴,成立跨校學生團體「障礙權益自主倡議」,從辦講座、幫障礙孩童做課後輔導開始做起。

而這個學生團體最為外界所知的,是他們與學校輔導中心共同創辦的台大新生書院「有愛無礙」課程。

「許多人對身心障礙者態度很友善,但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該如何將這種友善投注」盧勁軒說。原來,學校本有為障礙學生設置的支援性服務,如:個人助理、筆記抄寫員,但因缺乏宣導,申請擔任職務的學生很少。

透過課程設計,讓新生們在入學前,看見與認識常見類別的身心障礙者,並知道協助的方法,比方說,聽障者即使配戴助聽器,聽到的聲音仍然很模糊,對他們說話速度可放慢、臉要正面對他,不要多人同時發言。課堂中也有許多身有殘疾的學生現身說法,互動良好,申請擔任個人助理、筆記抄寫員的人數也明顯增加,搭起需要服務者與願意提供服務者之間的橋樑。

與公民團體合作發聲 尋求體制內改革

透過教育,能夠影響數以萬計的人,並產生實質的改變,「我們連辦了40場,影響1萬個新生,如果連續做10年,就有10萬個人被影響,還有別的學校也想舉辦」盧勁軒滔滔地說著,但他不以此為滿足,他看到障礙人士在生活中仍有許多不便、不公平之處。

於是盧勁軒積極與其他公民團體合作發聲,向中選會訴求「障礙者投票權」,在立法院公聽會研商長照政策的疏漏,爭取障礙兒童的遊戲權,擔任柯文哲公民咖啡館障礙議題桌長,向政府與社會訴求以身心障礙「權益」代替「福利」,倡議平等的人權價值。

盧勁軒的年齡及學生身分使他在許多場合顯得特殊,但也因此能提出不同的觀點,並為分工趨細、交流減少的公民團體間注入活力。

他也透過學生團體的身分找上立委楊玉欣,參與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的推行,經過多方協商疏通,終於在2014年8月通過,12月上路。此外,他選擇在立委辦公室裡擔任實習研究員,在國會裡了解國家體制的運作。

盧勁軒表示,台灣的制度僵硬死板,體制內的改革經常耗時費力,開了上百次會議才把友善障礙者的措施往前推進一點。舉投票為例,至今仍是各種將就通融的做法,缺乏完善通用的設備,選舉數年一次,無人重視,卻是很重要的公民權。他沉痛地表示,比起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更迫切需要被治療的是國家政策的顢頇!

長懷希望 堅持奮鬥 建立友善多元價值

雖然大學生活因此相當忙碌,但盧勁軒對於爭取障礙權益、改善環境總是抱持樂觀,並充滿使命感,他說:「逐漸克服各種障礙的我十足幸運,但其餘能力相對弱勢的身心障礙朋友呢?」

目前障礙權益自主倡議著重粉絲頁及部落格經營,各NGO舉辦研討會或有意合作時,也會派出障礙學生代表參與討論,並透過種種平台向更多人傳達他們的理念。盧勁軒表示,這些作為意在避免「單一故事的危險性」,藉由多元的故事,讓大眾看到障礙者的不同面相,了解不同的障別,還有各種身分與身心障礙交錯形成獨特的困難與處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脈絡,但很多時候我們卻最先看見對方的病症,而不是在疾病之後最真實的個體。」秉持著職能治療訓練的「全人」精神,不只看到疾病或特殊身分標籤,透過傾聽、同理,更明瞭背後交織的脈絡,才能提供最適當的協助。

他也表示,雖然身心障礙者有各種輔具可使用,但最重要、最通用的輔具,是「人」,尤其對於精神障礙者,唯有建構更友善的環境,他們才可能慢慢走出來。同時他也呼籲這個社會建立友善多元的價值與想像,看見不同人、不同家庭的需求,讓各式各樣的族群都能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島嶼國家,傷痛難過或許難免,但能夠更溫柔地被承接。

盧勁軒 小檔案

聽障人權鬥士盧勁軒

現職:
台大職能治療系學生、TNL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

經歷:
台大身心障礙學生權益促進會副社長
台大新生書院「有愛無礙」課程共同創辦人
組織跨大專院校身心障礙青年社團
經營「障礙權益自主倡議」資訊平台
柯文哲2014年競選團隊障礙議題桌長
獲選2015年關鍵評論網「30未來大人物」傑出青年
楊玉欣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實習研究員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