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亦芳/新北市永和區豫溪里里長
建構3處美麗園圃 改善交通確保安全
爭取公費里辦公室 盼電線地下化及汙水下水道早日完工
廖亦芳原在製藥公司擔任行銷企劃主管,工作穩定,待遇也不錯;當初會參選里長,除了自己個性熱心,從小在豫溪里長大的她,希望能讓里上更好,特別是改善交通安全。
她認為有幾處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交通問題,譬如中正路是里上的主要幹道,但豫溪街52巷口及中正路609巷口並沒有紅綠燈,只有閃黃燈,上下班時,汽機車要進入中正路主幹道相當困難,常導致交通混亂,行人要穿越馬路更是驚險萬分,所以在2018年底上任後,她便積極並順利爭取到設置四燈式號誌燈,讓汽機車和行人都能依號誌燈指示行走。
此外,廖亦芳還爭取公車站牌電子化,部分汽車格也改為轉換率較高的機車格,並設置YouBike站點。由於中正路680巷和577巷口只有斑馬線,沒有紅綠燈,連閃黃燈都沒有,民眾過馬路時十分很危險,所以今(2024)年參加市長行動治理會議時,廖亦芳直接向市長說明,順利增設了黃色閃燈警示牌及紅色告示牌,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豫溪里最受矚目的亮點,當屬廖亦芳打造的3個美麗園圃。由於里上沒有公園,這些園圃化身綠美化的最大功臣,為里民帶來美好風景。
為了綠化工程,廖亦芳還特地去社區大學報名綠手指課程,並在社大老師的指導下,帶著志工DIY完成兩層式木花架盆栽造景。值得一提的是,第3個園圃在議員贊助及公所經費挹注下,將原本滿是廢墟的建築廢棄物改闢為40坪的園林,種植了數十種植物,造就一方綠洲。
廖亦芳也非常關心長輩,和永和耕莘醫院合作成立健康守護站,並安排溫馨天使攜帶捐贈物資,前往關懷獨居老人和弱勢家庭。前幾年還與社會局合作,積極推動獨居老人浴室防滑設施及安裝緊急救援裝置等,讓社會安全體系更完善。
廖亦芳希望市府能提供承租里辦的公費,方便舉辦更多活動及設置關懷據點。在去年和今年的市長行動治理會議上,廖亦芳都提出2點建議,一是希望都更處配合都更建案的審議,將電線桿地下化工程納入都更設計,避免核可後找不出電箱的放置空間。二是希望永和區二期汙水下水道工程可以早日完成。雖然一期工程早在10多年前便已峻工,但列在二期工程的豫溪里現在仍須自費抽水肥,市府表示要等中央撥款才有經費進行,廖亦芳希望水利局可以傾聽民眾心聲,設法早日完成,改善當地民生環境。(文/陳羿緻)
陳伯同/台北市士林區天壽里里長
從世界看台北 盼興建中山北路捷運
大地彩繪師 造橋鋪路 打造生態天母
天母是台北市最老牌的高級住宅區,不過居民也在思考,除了豪宅,是否能有更多的繁榮發展。天壽里里長陳伯同年輕時在電子公司工作,曾到許多國家出差,他從國際角度看台北,提出台北市應與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合併,才能建設為國際化首都,而依據這個藍圖,他希望中山南北路能興建捷運,直通天母。
「台北市剩餘可開發的土地不到一成,很難有更大發展。但事實上,國際許多大都會都是上千萬的人口,相當於基北北桃合併後的規模,可開發的土地也會多出許多。」陳伯同心裡彷彿有張未來地圖,地圖上有捷運、機場與港口,而天母是這張地圖中最國際化的區域。
「高雄與台中升格,都是合併了舊的縣市區,為什麼台北沒有呢?繼續這樣下去,台北很可能會被台中、高雄取代。」他認為,同樣有很多豪宅的信義計畫區,捷運很方便,天母卻沒有,這不合理。中山南北路是台北市人口最集中的精華區之一,往南連接羅斯福路,通到新北市人口最密集的中永和區,再往南可以連接桃園的鶯歌。
「現在到鶯歌可能要兩小時車程,但如果有捷運,不用1小時就可以到達。」中山北路往北則通到觀光勝地金山、萬里,可以發展觀光;往南北分別延伸,一邊是山,一邊是海,發展機遇無限。陳伯同還指出,目前的環狀線規劃較不利整體發展,放射線的規劃才能如心使臂,發展更大。
對天母在地的建設與服務,已經連任第4屆的陳伯同也有很多成績,譬如天母西路跨越磺溪的行人專用橋,是他第1屆上任之初就努力推動的建設,「這是緣於一位行動不便的里民向我陳情,起先我也不解,原本在橋的兩旁就有人行道,何必再另建一座行人專用橋呢?後來我去看了他過橋的情形,就明白了!」
這座橋的興建,經過他多年爭取,直到郝龍斌市長連任後,市府才因為「把路權還給行人」的運動,通過預算興建,但接著又面臨建築技術的考驗,因為磺溪的防洪需求,不能在河中間設橋墩,陳伯同為此還請教許多里上的工程專家。
現在這座行人專用橋成為許多天母與北投地區運動愛好者的必經之道,也有許多老老少少在這裡欣賞磺溪風景,陳伯同還設計了別具老派情調的情人椅。這座橋更把天母與北投連接起來,不但天母地區的居民去榮總更方便,北投的發展也獲得加速,「現在天母西路延伸到北投,他們也自稱天母了。」陳伯同安慰地說。
蓋橋之外,陳伯同也「鋪路」。「天母早年是梯田區,很多巷道都不通,我到處協調推動打通巷道,還鋪設了可能是全台最早的地下公共管道。」
此外,天母豪宅林立,陳伯同為了讓豪宅融入天母的生態環境,一一去說服取消圍牆,或至少改為生態綠籬,讓天母的好山好水與住宅融為一體。(文/謝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