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溈仰宗開山祖師溈山靈祐禪師開示,修行必須用真心,不能有半點虛假,要表裡一致;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不是不看、不聽,而是要做到心不隨境轉,面對任何外境變化,都不要讓心有所牽掛、偏愛和執著,時時保有心的清淨無為,就是得道之人。
文/陳羿緻
溈山靈祐禪師(771~853年)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人,唐代禪宗大師,嗣法於百丈懷海禪師,是溈仰宗的開山祖師,為禪宗五家七宗中,開宗最早的一派,後繼弟子以仰山慧寂禪師和香嚴智閑禪師最為知名。
靈祐禪師15歲依福州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後又赴杭州龍興寺掛單,精研大小乘佛法典籍。23歲到江西參謁禪宗大師百丈懷海禪師,初會面,百丈禪師就對他十分器重,收為入室上首弟子。
有一天,靈祐禪師侍立於旁,百丈禪師對他說:「你去將爐火撥一撥,看爐中的餘燼還在燃燒嗎?」靈祐禪師依言朝爐中撥動了一下,回覆說:「爐火已經熄滅了。」
百丈禪師入室弟子
百丈禪師聽了,就站起身來,親自拿鐵夾向爐中灰燼深撥了幾下,發現還有些許火星,便夾起對靈祐禪師說:「你不是說沒有餘火了嗎?這是什麼呢?」靈祐禪師當下即有所悟,立刻對百丈禪師頂禮感恩。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覺妙宗明表示,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云:「我所心滅,故不得受生死」,百丈禪師藉機教化弟子,修行必須徹底深入,真修實證,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否則將無所成就。
靈祐禪師了悟後,呈上他的見解,百丈禪師看了,說:「這只是暫時歧路罷了,還不是康莊大道。」表示靈祐禪師尚未大徹大悟。百丈禪師又說:「經典記載:『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意思是說,開悟要有時機,若因緣未到,無法強求,等開悟見性就會知道,凡夫和聖者都有自性(佛性),差別在於,未開悟的人是以意識作主,自性無法起用;開悟的人是以自性作主,可以起妙用,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百丈禪師勉勵靈祐禪師善護道心,繼續努力精進,將來必有所成。
司馬頭陀舉薦 住大溈山
有一天,有位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訪,對百丈禪師說,他已在湖南尋得一處勝地大溈山(又名溈山),極適合闢建道場,可容納1,500名善知識共修,現正尋找適合的住持。百丈禪師問他:「老僧住得否?」頭陀回答:「非和尚所居。」百丈禪師問:「為什麼?」頭陀表示:「和尚是骨人,大溈山是肉山,如果您前往住錫,徒眾恐怕無法達到千人。」百丈禪師又問:「我的弟子有沒有人適合?」頭陀答:「須請眾弟子出來,我一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