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許郁莉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T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公司雖有員工餐廳,但大多數的同事喜歡嚐鮮,常揪團訂購午餐外送。為了緩解工作壓力,大家享用美食,花錢從不手軟,因此,不僅主餐相當豐盛,飲料或甜品也不可少。
在這過程中,T發現有些年輕同仁相當挑食,某些蔬菜直接倒進廚餘桶;有些同仁可能胃容量較小,或是想維持身材,只吃一小撮米飯或麵條,葷食主菜也不會全部吃完,很少有人會把餐盒全部「清零」,就連飲料或甜品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餐盒外「隔餐勿食」的標示,提醒大家重視飲食安全,倒掉的比吃掉的多,也是意料中事。
T是農家子弟,從小就被教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因此,他想了一招應對。
首先,他準備了幾個空餐盒,在某次享用外送午餐之前昭告同仁:「請各位把吃不完的、不想吃的,都集中到這些空盒裡,讓剩食有機會重生。」並請大家相互提醒。於是,「惜食天使」的美譽不脛而走,也帶動其他部門節約食物之風。
媒體曾披露一份聯合國的統計報告:2022年,全球每天浪費的食物,相當於10億份餐點,平均每人每年高達79公斤;但全球卻有約1/3的人口,面臨三餐不繼的困境;近8億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這是一場全球悲劇。」無人能置身事外,因為浪費食物會導致氣候變遷,不僅對大自然造成巨大傷害,也帶來約1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損失,影響之大,超乎想像。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對於浪費食物的問題,儘管民間已出現一些創意解方,例如食物銀行、食物共享平台、食物中途島等,但收效相當有限,追本溯源,仍需大眾改變消費習慣或心態,從培養珍惜食物或資源的觀念開始。
有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與珍惜資源的教化有關。
日本臨濟宗天龍寺的由利宜牧禪師,19歲便立志苦修,在崗山曹源寺儀山善來禪師門下修行,起初奉命負責澡堂事務。
某日,儀山禪師要沐浴,因為水溫過熱,就要他提一桶冷水來中和水溫,他奉命照辦,將水調整到適當的溫度後,就順手把桶裡剩下的一點冷水倒掉了。
儀山禪師看了,不悅地說:「你怎麼如此浪費?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用處,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水,如果用來澆花,不僅可讓花得到潤澤,水本身也不會失去價值,這些不被浪費的水,就會永遠活著,為什麼要白白浪費掉呢?」
被師父訓斥之後,由利宜牧若有所悟,為了記取這次教訓,他將自己的法號改為「滴水」,也就是日後教化甚廣、著作等身且備受人們敬重的「滴水和尚」。
其實不僅食物,所有的資源、時間、空間、環境,乃至生命,都是福報,浪費就等於糟蹋。不過,道理說來容易,但人在各種習性的作祟之下,總是會不知不覺地出現浪費行為。誠如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所開示:「世上大多數的人,對於自己所享有的富裕及美好的環境,都不知道要愛惜,不知道這是多麼美好的福報。所謂『人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都不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