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隱形健康殺手 霾伏無所遁逃

空污隱形健康殺手 霾伏無所遁逃

空氣污染在環境中無所不在,不知不覺就造成身體的傷害,尤其近來廣為被大家討論的PM2.5,致病也致命,該如何防範?應從維持居家空氣品質做起。

文、攝影/高毓霠

人們呼吸的每一口氣,都關係著健康,甚至影響著生命,而現在連呼吸都成為不能承受之重?「骯髒的空氣,比食安更可怕,畢竟我們可以選擇不吃黑心油,卻無法選擇不呼吸。」台大醫院內科部及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大成指出,空氣污染之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在於人們看不到,所以對它產生的危害渾然不覺,但無形中身體卻已慢慢遭受戕害。

7成污染源 全是「台灣製造」

近來廣為大家討論空污中的PM2.5(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由於肉眼完全看不到,因此往往被大眾忽略,尤其家中更易長期暴露在嚴重PM2.5污染源中而不自知。但令人憂心的是,多數人以為這樣的空污是外來影響,蘇大成表示,根據調查報告指出,台灣空氣污染源僅3成來自境外(如中國),而剩下的7成全是「台灣製造」。

戶外的空污來源,包括了火力發電廠、石化廠、煉鋼廠等工業排放物、汽機車排放廢棄的交通污染、道路揚塵、廟宇焚香與燒紙錢等都名列其中。如台灣西部沿海廣設工業區,而台灣白天多半吹海風,因此海邊污染物及沿途污染源加成,導致內陸PM2.5濃度升高,空污嚴重。

再者,台灣廟宇林立,也助長空污問題加重,主要是燒香產生的黑碳,會增加頸動脈厚度,進而引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蘇大成表示,台北市戶外PM2.5平均濃度20~30微克,燒香的寺廟就超過50倍,以龍山寺、行天宮實測各40分鐘,發現龍山寺香爐旁邊的PM2.5爆表,廟內平均每立方公尺1,362微克;而不再燒香的行天宮,整個廟內平均PM2.5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5.9微克,相差88倍。

PM2.5 到底有多小?

PM2.5細懸浮微粒,其粒徑約頭髮直徑的1/28、沙子的1/35,肉眼完全看不到,細微到可以穿透肺泡,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所以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圖片來源:U.S. EPA)

即使整天待在辦公室,或足不出戶的待在家裡,空污對我們的影響仍無所不在。室內空氣污染被認為比室外空氣污染更嚴重,對心臟血管疾病影響不容忽略。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報告,室內空氣污染是比室外空氣污染多2~5倍。每天皆有室外空氣污染進來,而且家中通風換氣不足。像是家裡的家具及雜物太多會累積灰塵,許多家具會有甲醛等化學成分釋出;許多人家裡是密閉式僅靠空調,空調管線若沒有定期清掃,所累積的懸浮微粒灰塵,在每次啟動空調時,就容易被吹送出來;家中塑膠類製品及塑膠袋有數十種,而上面的塑化劑會脫落,人體中測量到的塑化劑有30、40%來自於空氣;電器產品如電腦、電視等外殼耐熱板,受熱後會逸散溴化二苯醚有毒粉塵。另外像抽菸、拜拜燒香、點蚊香、廚房油煙、清潔劑、芳香劑等因素,都會製造室內空氣污染,危害健康。

世衛警告 空污成全球最大健康危機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警告,稱全球多個大城市致命的空氣污染,對數百萬人的性命造成威脅,並將空氣污染列為主要環境致癌物。

聯合國資料也顯示,空氣污染導致全球每年超過300萬人因此死亡。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更把室外空氣污染,正式認定為第一級致癌物質,是最重要的環境污染物質。

攜帶有毒物質 致病又致命

許多流行病理學研究已確立長期暴露空污環境下,會提高發生肺癌、中風、心臟和心血管相關疾病、呼吸道疾病、氣喘、過敏、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甚至也會導致失智、癌症等問題,因此減少空氣污染更是刻不容緩的健康課題。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經由鼻、咽喉進入人體,10微米(μm)以上的PM10微粒可由鼻腔去除,PM10以下懸浮微粒則會進入氣管,較小的微粒PM2.5(2.5μm以下)則會經由氣管、支氣管經肺泡吸收進入人體內部,再隨著血液循環入侵全身器官。不同粒徑大小的懸浮微粒,可能會導致人體器官不同的危害。

PM2.5之所以可怕,在於它夾帶許多恐怖成分,它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苯、鉛、硫酸以及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長期吸入會引起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蘇大成表示,在歐盟長期空氣污染研究發現,在住址沒改變的居民,PM2.5每增加5個單位,會增加肺腺癌55%風險。而美國心臟學會的共識報告指出,PM2.5或PM10每增加10單位(PPM),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會增加約10~15%。

此外,蘇大成與詹長權教授合作,根據2009~2010年的台北都市的交通污染監測值,使用歐盟長期空污研究方法,用土地使用迴歸模式及居家住址衛星定位,算出每個人1年的空氣污染暴露量,研究尚未得冠心病的中年人,發現其長期PM10及PM2.5 abs(PM2.5的黑碳部份)及NO2、NOx的暴露與早期動脈硬化的相關性,也會使年長的老人舒張血壓上升,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而土地利用模式等資料發現,住家附近有高架橋、工地、十字路口、交通要道等皆會造成較高的空氣污染。

改善污染源 尋回好空氣

目前台灣空氣品質監測站通常設在高樓(約4~5層樓高,因監測城市大環境的環境品質,需看均勻混合的大氣中PM2.5濃度以做比較),對於民眾實際接觸來自街頭的空氣污染源,蘇醫師選擇一個上班日(沒有大陸沙塵暴來襲或寒流)早上,從台大醫院經衡陽路沿重慶南路一段到植物園沿路街道,實際監測值大約是60~90PPM。蘇大成認為,在現行監測方式下,很可能被嚴重低估,也因此台灣民眾、政府都對PM2.5問題過度缺乏警覺心,對國民健康絕對是一大隱憂。

懸浮微粒分布對呼吸系統影響

(資料、圖片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空污來襲是鋪天蓋地,無人可以倖免,如果無法即時解決,也需急迫的找出解決方案,預防及減少疾病發生。「落實環境政策、企業自律、民眾覺醒是遠離空污的必行之道。」蘇大成疾呼,要減少PM2.5對民眾健康造成的危害,除了更嚴格控制空污產業,徹底執行減量與政策管制外,例如現在台北市街道上許多公車及大部分貨車皆是柴油引擎,其造成的空氣污染是相當可怕,也是台北市PM2.5的黑碳部份污染主要來源,應積極找出污染源加以改善也很重要。

在污染情況改善之前,民眾外出不得已時要配戴口罩,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雖然戴口罩無法完全阻止PM2.5吸入肺部,但仍可減少過敏原或部分懸浮微粒的接觸。

寺廟可考慮減爐減香,民眾若能不燒香盡量就不燒,另外就是供花,雙手合十心誠則靈,不然就是拜完馬上離開,減少吸入過多細懸浮微粒。居家生活上,蘇大成則強調,應落實「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 、確實」生活準則,勤打掃減少藏在灰塵、粉塵中懸浮微粒,臥室避免擺放電視、電腦等電器產品,戒菸、不燒香或點蚊香、遠離宮廟和工廠,都是維持居家空氣品質的基本原則。

PM2.5 預警指標分級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製表:禪天下)

PM2.5是什麼?

空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粒狀污染物只是空氣污染的一種,包括懸浮微粒、落塵、金屬微粒、黑煙、酸霧、油煙等。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PM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單位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表示之。由於PM2.5會導致霧茫茫現象,也被稱為霾害。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