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是禪宗修行的秘訣

相應是禪宗修行的秘訣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文/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六祖壇經.機緣品》記載:「僧法海,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六祖慧能大師擔心法海還不能契悟「即心即佛」的道理,再以偈語解釋:「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佛即是心 修佛即修心

「即心名慧」的意思是說,了了分明的這個念心是慧;「即佛乃定」是指,如如不動的這個念心是定。「定慧等持」是要做到既能清清楚楚,又能如如不動。如若坐著雖不動,但心起顛倒,有了貪瞋之念,心動搖、離開了,就不是慧。這念心須始終不動,而又清楚明白,才是定慧等持。

《華嚴經》曰:「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這是就三者體性而言的不一亦不異。佛是開悟見性成就的眾生,眾生是尚未開悟見性、尚未成就的未來佛。欲識佛性,但識眾生。

所以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有一句法語:「眾生具佛性,非佛非眾生,是佛是眾生,莫言說修佛。」說明佛性本具,就在每個人心中,修佛是修這個心體,讓這個心體最後能與宇宙的大智慧相應,與宇宙的生命合一,而成就無量壽、無量光、無量佛。

修行究竟法 靈性成佛不二法門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其中有方便法與究竟法。方便法僅適合初階的修行人,結下佛緣種善根,奠定來生成佛的基礎而已,若憑以終身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因為它是用人的感官、意識來修行,如唸經、唱誦、早課、晚課、拜佛、拜懺…等,因人的感官、意識是生滅的,用以修行,無法進入不生不滅的法界,如緣木求魚、水中撈月。

究竟法則是「自性」本心的修行,自性是真生命,不生不滅,故惟有自性本心的修行,才可能見佛成佛。六祖慧能大師的法語即明確指出:「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達摩祖師在〈血脈論〉也開示道:「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可能。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就是因為眾生有各種心病,佛說一切法,只是對治眾生各種不同的心病;若眾生心清淨,來修行禪宗一世成佛的正法,佛心傳心、佛心印心的妙法,懂得與上師(成就的佛)相應印心,就能當下開悟,一世成佛。

自性不生不滅

自性不生不滅,只有自性本心的修行,才可能見佛成佛。

印心佛法是傳佛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究竟正法,有別於一般佛法由「人教導人」修行的佛法。印心佛法是透過佛的法身傳法予人的本心自性,故祂是一種無為法,也就是不經由感官意識來傳法。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