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二個青春期 找到「無我」的密技

人生第二個青春期 找到「無我」的密技

文 / 謝璦竹

「中年是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經歷過後才能蛻變為成熟的大人。」品學堂文化長、專欄作家丘美珍說。

人生第一個青春期,我們與父母分化、並在探索中孕育自我,但為什麼到了中年,又要重新尋找自我?第一個青春期,我們長成一個個體,但在第二個青春期,我們才成長為大人。

新北市新莊區上(12)月9日發生人倫慘案,73歲丈夫將罹患罕病水腦症的68歲妻子,從14樓丟下身亡。據了解,丈夫因年事已高又身體不好,已經幫妻子申請長照,但妻子堅持要他照顧,僵持5個月後,丈夫身心崩潰,鑄下大錯。而此事發生前幾天,知名作家瓊瑤在家中輕生,遺書說要翩然離去,令人不勝唏噓。

親子作家彭菊仙在3個兒子陸續上大學後,發現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從丈夫到3個兒子,每個人回到家都是關在房間裡,她的人生頓失重心。更糟的是,為家庭忙碌一生的身體,突然警鈴大作,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讓她在各大醫院之間不停奔波,就連沒牌的「名醫」她都去看過了,最後救了她的,卻不是醫藥。

儘管如此,彭菊仙從親子作家轉型後的第一本作品,是一本充滿歡笑、絕無冷場的書。在人生的下半場,面對身邊的人陸續「登出」人生,而在前半生付出全副心力照顧孩子,如今他們生命中,自己已不復主角,在這個生命新階段,她發現:必須找出「無我」的密技!

生命的意義 心靈的自由

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丁菱娟說,「50歲以後,身上的標籤如太太、媳婦、媽媽,慢慢淡化或是拿掉,此時大部分人會開始思考回歸自己,想好好愛自己。」別人貼在我們身上的身分,此時都不再鮮明,身上的負擔減輕了,意義也開始重組。因此,丁菱娟說,如果50歲以前追求的是價值,50歲以後追求的則是意義。

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是一齣給年輕人看的老人家故事,劇中,作家阿婉起先對母親與朋友們的故事興趣缺缺,「誰會對老人的故事感興趣?」她說。但母親責怪她:「你小的時候,因為我做生意忙,都是阿姨們幫忙照顧你,你現在長大了,可不能欺負老人家。」她才勉為其難答應,由此展開精彩的故事。

《我》劇一開場,主角之一的喜慈走到高樓屋頂往下看,心中想:這是通往死亡的好地方啊。喜慈表面身體健康,但卻有妄想症,在丈夫離奇死於衣櫃後,又遭人閒言閒語,更讓她內心受傷很深。由此觀察,社會上許多輕生的老人,是否也是受到妄想等症狀所苦?

韓國文在寅政府曾考慮把年輕人指定為「弱勢族群」,應給予補助,說明韓國社會貧富差距與階級化的嚴重性,導致努力也難以成功。然而,如果擁有青春與力量的年輕人都是弱勢族群,那青春不再、年老體衰的老人家呢?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