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璦竹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不久前,台北大學與人工智慧(AI)科技巨擘輝達(NVIDIA)公司正式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是近年各大專院校如雨後春筍般接連新設AI相關系所後,又一個新聞。截至2019年的3年間,教育部核定大學增設或調整科系名單中,多達13個新設立專門培育AI人才的學士或碩士班學位,其中學程尚未計入。
不僅如此,教育部為提供學生跨校學習AI課程的機會,讓不同學校協作,共同培養未來人才,已成立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這股AI浪潮已蔓延到高中,甚至國中小。在YouTube上,台北酷課雲有專為高中生設計的AI課程,去(2024)年,新北市政府也首創國高中AI微課程讀本。
基隆中山高中、台北中正高中等都有AI專班。只要與AI沾上邊,無不成為新聞熱點。基隆暖暖高中正在籌畫設立cAI創造力資優資源班、林口私立翰科國小除了有教程式的IT課,還有專門教AI繪圖的課…,這些學系或課程都是反映家長或學生的期待,但對老師來說,由於教育政策尚不清晰,卻也有不少焦慮。
學習如何開發AI產品,或許是大學資工或AI相關科系的目標,但對其他科系及國高中學生來說,更多的是AI應用,最常見的就是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寫作業。
AI世代需要更多素養教育
暖暖高中試務組組長陳美妤是生物科老師,她觀察發現,學生現在大多會用ChatGPT,但不一定用得精。以「從水果中取得酵母來製作麵包」的探究與實作課為例,有學生的實驗報告明顯是用ChatGPT寫就,「報告寫著『通常是…』,顯然不是自己親手做的實驗結果報告。又例如實驗失敗了,但報告卻照樣寫。」
只要有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免費使用ChatGPT,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學習的社經藩籬。然而,教育部連課堂上如何規範學生使用手機,都還沒有方針,遑論使用AI工具輔助教學或寫作業的相關教育政策。「Google興起時,大家要學習怎樣善用Google,現在是ChatGPT等AI工具的時代,也要學習如何善加使用。」她說。
教育部3月中頒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修正草案,草案初步內容明定: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手機,並由學校或各班統一保管。基本上,這與多數中學早已自設的「停機坪」或「養機場」等措施沒有差別。
但評論指出,「能否帶手機」不是問題核心,「能否正確使用手機」才是。教育部的指引只有規範,沒有教育,學生難以學會自律,例如帶兩支手機,或是在課間或廁所偷滑。以此消極的教育政策,更難論及培養學生的數位素養。
「像是教學生如何用ChatGPT查資料、如何分辨文獻來源及可信度,以及分析製作麵包的各項變因等;如果要善用AI工具,這些都要在學習單裡做設計。」陳美妤說。但她坦承,這恐將壓縮老師們本已不足的上課時數。
![]() 2025年4月號 關西慈航觀音禪寺恭祝觀世音菩薩聖誕 悟覺妙天禪師:離苦得樂 唯有修行 ![]() 2025年3月號 恭祝統天大佛聖誕暨2025新春團拜 悟覺妙天禪師:紫氣東來 大吉大利 ![]() 2025年2月號 2025元旦接佛光 妙天禪師開示佛性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