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荷爾蒙全面包圍   身在毒中不知毒?「家」或許沒有你想像中安全

環境荷爾蒙全面包圍 身在毒中不知毒?「家」或許沒有你想像中安全

空汙問題嚴重,許多人長時間待在室內,但研究數據指出,室內毒素的含量可能不比室外低,民眾已被環境荷爾蒙物質全面包圍,長年累積,容易擾亂體內荷爾蒙、形成各種疾病。

文/吳宥姍 攝影/顏志倫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近年空汙問題嚴重,許多民眾認為室內較安全,因此減少外出,從事室內活動的時間變長;但研究數據指出,其實室內空間毒素的含量並不比室外低,而且大部分的人,每天花最多時間活動的地點仍是室內,特別是嬰幼兒與老年人。

居家環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於健康的影響也超乎一般人想像。以室內空氣汙染為例,3C產品、家具、裝潢建材中使用許多塑化材料,內含多種化學添加物,會慢慢釋出於室內環境中,而這些潛在有毒物質,正逐漸侵蝕民眾的健康。

以假亂真的環境荷爾蒙

台灣環境協會指出,近年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化學物質,能模擬類似天然激素的功能;當體內器官與這些化學物質相結合,便會擾亂體內荷爾蒙的運作,長久下來對人體健康與生態環境將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此類物質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素」,或通稱「環境荷爾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環境荷爾蒙物質進入人體後,會模仿或阻斷生物體原本的內分泌,啟動錯誤的生理反應,欺騙身體造成對荷爾蒙的過度作用。

國內外已有研究發現,環境荷爾蒙會導致生殖器異常、性早熟、男性精蟲減少、婦女早產等情形;而且會蓄積在母體,透過胎盤影響胎兒,造成畸胎、自閉症、過動兒、兒童發育異常等現象,對人類與動物的成長、發育、繁衍各方面造成危害,甚至可能致癌。

資料來源:http://nehrc.nhri.org.tw/toxic/en_hormone.php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世界衛生組織出版「2012 內分泌干擾物科學報告」

學者Theo Colborn曾於1996年發表《失竊的未來》一書,描述化學合成物、工業廢棄物和毒性物質造成野生動物的生殖系統被破壞,變得不容易生育,即使生出蛋來,也極易破碎;此外,部份鳥類出現同性別同居行為,不利後代繁衍。本書讓環境荷爾蒙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成為本世紀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

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觀察,民眾的日常食物、動植物生長環境、土壤與水源,或各種加工、製造、包裝的過程中,都可能被環境荷爾蒙所汙染。

曾有一個動物實驗,讓母鼠施打環境荷爾蒙,發現胎鼠直接曝露在環境荷爾蒙的環境中,影響甚至遠達第四代(曾孫),例如女兒和媽媽、祖母一樣,容易有肥胖、糖尿病或心血管等疾病,因為環境荷爾蒙已經改變了基因的表達。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