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門文偃禪師舉《楞嚴經》為眾人開示,眾生顛倒夢想,不懂得追尋無限、永恆的精神世界,卻一心追逐短暫的物質世界;修行若能不被法執所惑,不被外境萬法所轉,心就可以解脫,心解脫就是「如來」!
文/陳羿緻
雲門文偃禪師(864~949年)俗姓張,浙江嘉興人,唐末五代禪宗大師,嗣法於雪峰義存禪師。雲門文偃禪師創立了禪宗五家七宗當中的雲門宗,宗名源於禪師在後唐長興元年(930年)後,長住韶州雲門山(今廣東乳源)光泰禪院(今大覺禪寺)弘揚禪法、大舉宗風,世人遂稱其所傳宗派為雲門宗。
破身見 入禪門
《五燈會元》記載,文偃禪師「敏質生知,慧辯天縱」,可見他天生就機敏聰慧,而且口才很好。他從小依隨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侍奉志澄律師數年,精通律部,但知道自己在修行上一直都還未能開悟通透,所以決定前往參謁睦州道明禪師。
然而睦州禪師一看到他來,立刻關上大門,文偃禪師便敲門,睦州禪師在屋裡問說:「是誰?」文偃禪師報上姓名,睦州禪師又問:「有什麼事嗎?」文偃禪師稟告:「我還未能見自本性,懇請大師指點。」睦州禪師開門看了他一眼,立刻又將門關上,如此接連3天文偃禪師都去敲門,到了第3天,睦州禪師將門打開一縫,文偃禪師就趕快推開門擠了進去,睦州禪師一把抓住他說:「你到底是誰?」文偃禪師正要開口回答,睦州禪師就把他推向門外,並說了一句:「秦時𨍏轢鑽。」然後又快速地關門,壓傷了文偃禪師的一隻腳,但當下也令文偃禪師若有所悟。
在上述文偃禪師拜見睦州禪師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睦州禪師教化修行人的方法,也可以看出文偃禪師堅定求道的決心,睦州禪師將文偃禪師推出門外時,所提到的「𨍏轢鑽」,是指一種需要用車拉轉,可以用來鑽物的大錐,據說秦始皇建造萬里長城和阿房宮時,曾經製造了這種巨大的錐子,但工程完成後就變成笨重無用的工具,因此後世禪林就以「𨍏轢鑽」比喻無用之人。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覺妙宗明表示,睦州禪師是用「𨍏轢鑽」來比喻色身是笨重無用之物,意思是說不要執著於物質界的色身,才有可能見到精神界的自性、法身,睦州禪師夾傷文偃禪師的腳,讓文偃禪師當下破身見,從此邁入真修實證的真禪之門。
雪峰禪師密付心印
睦州禪師又指點文偃禪師去參謁雪峰義存禪師,文偃禪師抵達雪峰山,遇見一位僧人,便問:「你今天會到雪峰禪師的道場嗎?」僧人說:「會。」文偃禪師說:「想託你一句話請教雪峰禪師,但不要說是我說的。」僧人答應說:「好。」文偃禪師說:「你等眾人都到齊、雪峰禪師準備上堂開示時,就問祂:『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僧人進到道場後,果然就照文偃禪師所教他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