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璦竹
網路上流傳,喝瓶裝水會喝進塑膠微粒,長久下來恐導致洗腎!又有專家提醒,微波食品的塑膠包材最好先拿掉再加熱,以免釋出有毒物質?
塑膠製品應用百百種,從玻璃到服裝,生活中幾乎處處都會用到塑膠。但由於塑膠回收不易,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決議,要終結塑膠汙染,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內容涵蓋塑料生產、設計和廢棄等全生命週期。
該《全球減塑公約》(下稱公約)原訂於今(2024)年底前完成條文,11月的韓國釜山大會就是第5次、也是最後一次談判會議,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各國對於條文尚未達成共識。
公約希望複製巴黎氣候協定模式,制定全球減產目標,由各國自願承諾。然而,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坦言不容易,主因缺乏足夠的科學論證,談判推進十分困難。
他說,氣候協定之所以能順利簽定,奠基於多達6,000篇的科學論證,並由聯合國發表報告指出,必須將溫度升幅停止在工業化前水準1.5℃範圍內,才能避免地球暖化走向不可逆的結果;但塑膠公約缺乏相關科學論證,「塑膠生產達到怎樣的程度,就會超過地球承載能力?現在不知道,各國又該如何分配減產?」
各國簽署氣候協定後,隨著減碳進程的推進,石化產業也開始轉型。由於塑膠產業的原料來自石化產業,使得許多石化業者將塑膠生產視為填補獲利的解方。據國際能源總署估計,目前塑膠業的石油消費量約占總消費量的12%,預估到2030年,石油消費增長的三分之一將來自塑膠生產,到2050年更將達到半數。
由於石化產業增加塑膠生產,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的4億噸塑膠,到2040年,生產量將成長一倍。塑膠氾濫,也造成垃圾爆量,最後汙染海洋,就連我們食用的海鮮當中,竟也有塑膠微粒。
塑膠汙染海洋食物鏈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2020年起調查台灣各河川出海口海水微塑膠含量,並以野生牡犡為監測物種。7月發布的2023年監測結果顯示,所有出海口的野生牡蠣都驗出塑膠微粒,顯示微塑膠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2021年初,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分析文獻研究也發現,台灣每人每年食用海鮮攝入1.63萬個微塑膠,相當於一根1.05公克的塑膠吸管。
儘管各國分配減產很困難,但減塑運動在台灣已經推動整整12年。2002年,環境部前身環保署公告「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至今已歷12年,但國人塑膠袋用量不減反增,從早期預估的14.6萬公噸,大增4成至20.8噸,平均每人每年使用超過400個塑膠袋!
據環境部分析,全台垃圾中,高達近兩成是塑膠製品,但塑膠廢棄物遠不只此。據綠色和平官網指出,全球的塑膠垃圾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每年有1,27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