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述 / 許郁莉
小朱一早進辦公室,就興沖沖向同事訴說剛才遇到的一件事:「我騎車來上班的途中,停下來等紅燈時,看到路旁一位騎著電動機車的男生,對著一位剛從菜市場買完菜的太太破口大罵,指責她是破壞地球環境的兇手,因為她騎的是會從排氣管冒出煙的二行程機車。」
「那位太太有什麼反應嗎?」A同事首先發問。
「她從容不迫地騎著小綿羊就離開了,留下那個男生在原地繼續罵。」
B同事接著問:「那男的該不會是精神病患吧?」
「不知道,但他的機車上裝著外送箱,可能是外送員。」
「現在這種人很多,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高標準,看不慣沒有達到自己標準的人,俗稱『正義魔人』。」C同事也加入聊天。
A同事又說:「我們社區有位阿姨也是正義感爆棚,看到小孩調皮搗蛋,一定會向家長投訴,還教他們該怎麼管教小孩;看到有人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維護弱者再說;看到有人亂丟菸蒂,會設法追出元兇,並進一步蒐證檢舉;有一次,我對先生說話比較大聲,被她聽見,她竟對我們講了10分鐘的夫妻相處之道!」
「聽起來,這個阿姨只是個性直爽、喜歡打抱不平而已,這樣不好嗎?」B同事覺得不解。
A同事補充說:「你有所不知,這個阿姨曾因為建議垃圾車降低車速遭拒,數度打電話到市長辦公室,譴責司機態度惡劣,不願給行動不便的民眾方便。她的本意是想匡扶弱者,但因不明瞭事情的來龍去脈,反而傷害了司機,這不是等於造成另一個不正義嗎?還有,她聽信表面看起來正常卻失智的老人,常找老人的媳婦麻煩,搞得媳婦和兒子分居,我們社區裡人盡皆知。」
C同事搖搖頭說:「正義感不能爆棚,否則很容易把事搞砸,自己卻不知道!」
在伸張正義、行善助人的過程中,由於每個人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不同,越來越多人變得嫉惡如仇、憤世嫉俗,這種思想上、心態上的偏差,無形中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
另一方面,由於人心產生惡念的頻率常多於善念,致心中充滿負能量,因此,古聖先賢和各宗教都教人們要棄惡從善,以遠離煩憂痛苦。
《撰集百緣經》〈卷一〉記載了下面這則真實故事:
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阿闍世王將父親頻婆娑羅王軟禁至死,自立為王後,因與波斯匿王領導的王國長期衝突,有一回,兩國集兵交戰,波斯匿王屢戰屢敗,損兵折將極為嚴重,因而心懷憂慘、愧疚不已,煩惱得吃不下、也睡不著。
此時有一位富有的長者,聽聞波斯匿王如此愁惱,主動表示願意傾囊相助,讓國王招兵買馬,還遍訪諸國,召募擅長出謀劃策的智士,找到一位高明的軍師。
波斯匿王採用軍師的戰略,大敗阿闍世王,不僅接收了他們的象馬,還生擒了阿闍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