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林麗文
要讓孩子在成長時禁得起環境中接踵而來的挫折,培養孩子的堅毅力便成為親子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認為,堅毅力是指個人所擁有的一種特質。當個體處在挫折困境中,堅毅力能夠協助個體不屈服於困境,使他在壓力與生活改變中得以生存下來,在快速、改變頻繁的情境中還能活得精彩。
如何幫孩子培養堅毅力呢?林口長庚醫學中心醫師張學岭提醒家長,不必為了增加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就故意給他很多挫折,反而會適得其反。以下4個教養原則,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挫折:
懂得尊重孩子,當他最好的支柱
王鍾和認為,影響孩子的堅毅力,最重要的原素,就是孩子所擁有的社會支持,包括父母親、教師、同儕朋友及社會資源等,如果孩子在面對困境時,父母親能夠在心理上給予溫暖的支持,能夠提供因應困境的解決方式,孩子就能夠以更積極的態度去因應,而不是碰到挫折就無所適從。
身教重於言教
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張學岭認為,父母親必須在生活之中多關心小孩,維持親密的親子關係之外,別忘自己的行為就是一面鏡子,孩子隨時在觀察爸爸媽媽的言行,如果爸媽遇到困難時,只會哀聲嘆氣、借酒澆愁,甚至打罵孩子出氣,那麼說再多道理都是白搭。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交換心情故事,「我今天覺得很煩,因為同事捅了個大蔞子,讓我們全被老闆罵。」孩子如果問:「那怎麼辦?」,這時可以機會教育:「我們的確有疏漏,不過我們幾個人都說好,下個月要做出更好的業績,讓大家刮目相看。
教孩子處理情緒
年記較少的孩子可能比較不會表達情緒,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大多以哭鬧來表現,大一點的孩子則是關起門來生悶氣,什麼也不說,或者當沒事一樣,怎麼辦呢?
張學岭建議,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是管理自我情緒的第一步,知道現在是什麼心情,才可能發現原因、思索如何處理。並且鼓勵孩子學會講出感覺,尤其是小學以後的孩子,會很喜歡並主重和你交換意見,慢慢地,他也就學會如何用「講道理」的方式,表達心情。
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裡,通常是因為「想不開」,此時爸媽可以帶著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導他發現原來事實沒太那麼糟。孩子能夠學習用不同角度和方向來思考。
也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做做運動、用力唱歌,讓他體會這些「用力動作」,對消除緊張、壓力,還蠻有效的,下回他就有不同的紓壓管道。
適齡適性的教養方式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應給予不同的適齡教育,王鍾和提醒爸媽們,尤其是要多關心國三青少年的孩子,由於正值升學就業的關鍵選擇,面對壓力或挫折相對也較大,多給予溫暖的支持,以協助孩子在壓力環境下,能有良好的適應。
她也強調,男孩子在傳統刻板的性別角色影響下,經常被要求獨立、自主,所以在面對挫折情境時,從爸媽那裡得到的支持較少,父母親應特別注意給予心理支持。單親家庭的家長也經常因為忙於生計,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王鍾和說,單親爸媽盡量少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態度,即使不能常常陪伴孩子,也要做他最有力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