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自噬的現代養生觀 〈十脈輪禪定+飲食控制〉案例分析

細胞自噬的現代養生觀 〈十脈輪禪定+飲食控制〉案例分析

文/黃金龍博士(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站在台灣街頭,滿目盡是「火鍋吃到飽、299吃到飽、各式燒烤、日本料理、泰式、韓式、自助餐Buffet…」的招牌,無一不標榜著「吃到飽」特色,有人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有人是為了滿足大碗便宜的心理;然而,我們也對一些養生名言,如「七分飽,剛剛好」、「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等等,十分耳熟能詳,甚至大部分的醫生和專家也不贊成吃太飽,這是為什麼呢?

你餓了嗎?餓→食我=自己吃自已

1963年,比利時細胞與生物化學家Christian de Duve經由電子顯微鏡,發現了細胞透過溶酶體降解自身細胞器與蛋白質的過程,並將這個過程定義為「自噬(autophagy,auto:我;phagy:食)」。1974年,Christian de Duve因這個自噬理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殊榮。

「自噬」最主要的特徵,是在細胞質內形成一個可以包裹各種細胞器及胞漿內物質的雙層膜結構,這個雙層膜會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將原先包裹在雙層膜中的物質降解回收。

實際上,自噬過程就是物質再回收的過程,這對細胞有多重好處,首先,通過自噬,細胞可以及時清除細胞質內多餘或已損壞的成分;其次,通過溶酶體的降解作用,可將構成細胞質內的大分子物質,轉變成最基本的小分子,滿足細胞在不利環境中,能量供給與材料合成的需求。

當個體在營養物質充足的情況下,自噬過程是比較微弱的;但如果缺少葡萄糖、胺基酸和生長因子,或是氧氣不足、DNA受損、被病原蟲侵襲、細胞氧化還原狀態受到破壞等等,自噬過程就會迅速激活。由於各種刺激都有其特點,細胞內有許多信號傳導網絡來整合細胞內外的刺激信號,故可精確控制自噬的發生方式與強度。

自從60年代Christian de Duve提出自噬概念後,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非常緩慢。到了90年代,日本學者大隅良典(Yoshinori Oshumi)經由酵母研究,發現了十幾個自噬相關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 ATG),此後,他更以這些自噬核心基因為基石,將自噬的發生和調控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迅速開展。201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諾貝爾醫學獎頒予大隅良典,以表彰其貢獻。

通過自噬相關基因的分析可知,自噬過程在動物體的生長、發育、生存與衰老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文獻中可發現,自噬與老年癡呆症、帕金森氏症、II型糖尿病、脂肪肝、病原菌感染,甚至癌症等現代人疾病高度相關。這可能與自噬的啟動能清除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受損的細胞器和侵入細胞內的病原微生物等功能有關。

自噬

科學家發現,細胞會透過溶酶體降解自身細胞器和蛋白質,也就是把物質再回收,這個過程就是「自噬」。

利用少食或禁食 啟動自噬機制

在細胞自噬機制啟動的因子裡,「減少食物的供給」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方法。僅管細胞自噬的引發、控制仍有許多變數,但近年來,學者運用禁食的方式,激發細胞自噬,以探討延長壽命與治療現代疾病的可能性,已經得到很多正面的成果。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