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遊夯 國內外旅客通吃

特色旅遊夯 國內外旅客通吃

隨產業轉型、鄉土關懷運動蓬勃、教育水平提高,加上不可忽視的網路力量,旅遊型態開始轉變,從大眾走馬看花消費式,往具主題特色、更深入在地的方向變化。深入的旅遊型態對國內外旅客同樣具有吸引力,但旅客、業者乃至於政府,對新觀念的調適,仍需時間做得更完整。

文/陳昊安

觀光旅遊為重要產業,去(2015)年入境旅客破千萬,被視為達到階段目標。除了吸引境外遊客來台,國人國內旅遊也是不可忽視的區塊。據觀光局資料顯示,9成以上的國人1年至少在國內旅遊1次,平均次數為7次,累積旅次達上億!

除了重視生活品質,出遊次數增加,旅遊型態也有所轉變。都會區的發展使人遠離土地,與農業、生態相關的事物成為新鮮的體驗;道路及交通運輸的改善使過去難以深入的地點得以進出;教育水平逐漸提高,旅遊除了休閒娛樂功能,也開始出現追求特定知識和品味的族群,比如生態之行或大學間的跨國遊學。

差異化遊程避免紅海競爭

旅遊型態的改變,常被提到的原因是所得提高和交通工具的普及。早期的國旅型態,因資訊流通不易、交通不發達,多交由旅行社包辦行程,包車定點觀光;隨著經濟發展,家庭自小客車開始普及,公路網逐步完善,週末假日的家庭旅遊成為大宗;到近期,大眾公共運輸益發便利,各縣市政府積極整合特色景點與交通路網,宣傳推廣地方特色遊程。

中華民國遊程規劃協會副理事長黃永成表示,近期對旅遊型態造成最大改變的,莫過於網路普及。民眾獲得旅行目的地的相關資訊變得容易,直接接洽住宿、餐飲業者也較以往方便,可以自行規劃或提出需求,不再被動接受旅行社提供的行程,旅遊業者必須對此消費型態的轉變做出回應。

由於資訊流通、比較容易,大同小異的旅遊商品很容易落入價格廝殺的紅海,差異化的遊程設計,凸顯特色,才是有競爭力的商品。黃永成分析,大型旅行社服務的旅客量眾多,即使有部分業務轉移,團客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現在的「團」不見得大,約20〜25人居多,規劃上仍會受制於人數;三三兩兩的旅客則不一定會由旅行社包下全程,可能會拆分,到A地參加某節慶,再到B地參加體驗活動。

除了大型旅行社必須提供多樣化的旅遊商品吸引不同客群,另一個現象是,原本專提供某項服務的業者,比如:極限運動,從舉辦活動,進一步將活動串聯,加上交通、食宿成為完整遊程,出來成立旅行社。這類業者原本就具備很特殊的吸引元素和固定客群,藉由提供完整配套可以拓展不一樣的客群,原本的資訊平台流量也會提升。

政府仍扮演重要推手

 除了大環境的變化,政府的力量也不可忽視。舉觀光工廠為例,便是由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著手推動,因應產業轉型的需求,從2003年開始甄選輔導第一屆製造業兼營服務業的廠商,結合藝術文化、教育學習、觀光休閒等全方位的經營模式,變身「活體工廠」;其他如社區總體營造及農村再生計畫,也是為了讓沒落的社區和產業,重新注入活力,除了地方力量的集結,政府資源的挹注也相當重要;交通等大型公共建設更是需要政府單位長期規畫執行才可能達成。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