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行 找回人與土地的情感

生態旅行 找回人與土地的情感

生態旅遊被視為環境永續的推動策略,也可藉此找回人與土地緊密的連結,喚醒我們與土地間的情感,在發展觀光旅遊的同時做到生態保育和文化傳承,使珍貴的自然資源得以生生不息。

文/高毓霠 

生態旅遊是近年來新興的旅遊概念,在「生態旅遊白皮書」中定義生態旅遊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旅遊者以欣賞、學習、體驗和尊重的方式,來了解當地的自然與人文樣貌,培養對土地的關懷,並協助當地經濟發展和社區營造,在發展觀光旅遊的同時做到生態保育和文化傳承,使珍貴的自然資源得以生生不息。

但發展生態旅遊本就不容易,如何永續更是經營策略的重要準則。除了需透過社區居民的共識及堅持、學者提供的輔導建議、更要加上政府致力支持,才能形成生態旅遊的重要三元素。

被喻為是「扭轉保育與經濟對立的生態保姆」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就指出,生態旅遊的發展需要透過社區集體行動,將保育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居民帶領遊客深度體驗,並將收益回饋給當地住民,進而鼓勵他們再投入環境守護,以化解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育的矛盾。

過去數年一直深耕戶外深度旅遊的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長年與雪霸國家公園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理事長王美月也表示,所謂的生態旅遊,應捨棄一般走馬看花式的大眾化景點,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發現地方獨特之美。

像是透過「達人帶路」的概念,規劃出在地生態旅遊路線,協助帶動生態保育之觀念,並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活化地方經濟、提升動能。不同於吃喝拍照的走馬看花,跟隨達人步伐,感受道地的人文風情,藉著生態之旅的行程,開啟一扇通往大自然的門,深度體驗山水人文正在台灣各地風行。

生態旅遊是開啟通往大自然的門,並藉此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攝影/高毓霠,圖片來源:東北角之友臉書)

生態旅遊是開啟通往大自然的門,並藉此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攝影/高毓霠,圖片來源:東北角之友臉書)

特色社區 展現多元人文生態之美

過去曾是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的3位學生林志遠、葉珈良、劉景能,畢業後延續經營社區熱情,於是創業成立「里山生態」公司,深耕屏東生態旅遊。取名「里山」,代表著日本「里山倡議」的精神【註】,希望不僅能藉此輔導社區成長,讓居民適切、尊重當地的資源及環境,並在社區傳統與經濟主義之間找出平衡點,藉此發展出一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和諧、共生。

【註】「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是2010年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與日本環境省提出,希望藉傳統生活智慧與環境科學,結合生活、生產、生態,尋求人與土地共存的方式,挽救快速流失的自然棲地與生物多樣性。

屏東縣近年以社區營造方式推動特色生態旅遊,以水蛙窟社區為例,不僅可探索野生梅花鹿的生長環境,也可體驗推牧草捲活動。(圖片來源: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水蛙窟社區生態旅遊臉書)

屏東縣近年以社區營造方式推動特色生態旅遊,以水蛙窟社區為例,不僅可探索野生梅花鹿的生長環境,也可體驗推牧草捲活動。(圖片來源: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水蛙窟社區生態旅遊臉書)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