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第三十八代大師洞山良价禪師:心心不觸物 步步無處所

禪宗第三十八代大師洞山良价禪師:心心不觸物 步步無處所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洞山良价禪師開示,修行人要懂得感恩,才有機會解脫業力。又指出,修行要做到清淨,也就是《金剛經》開示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及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偈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陳羿緻

洞山良价禪師(807~869年)俗姓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晚唐禪宗大師,曾參謁南泉普願禪師、溈山靈祐禪師,後因緣歸於雲巖曇晟禪師門下,蒙雲巖禪師教化開悟,並嗣其法脈。良价禪師得法後,長住江西宜春洞山普利院弘揚禪法,人稱洞山大師,又稱洞山良价。

洞山良价禪師是禪宗五家七宗「曹洞宗」的開山祖師,座下有曹山本寂、雲居道膺、龍牙居遁、華嚴休靜和青林師虔等多位知名弟子,其中以曹山本寂最富盛名。曹洞宗的宗名由來,是源自洞山良价禪師的「洞」,和曹山本寂禪師的「曹」,原本應名為洞曹宗,但因曹洞宗的讀音更為響亮順暢,後人便習慣稱為「曹洞宗」。

清淨宿世汙染 內修見證佛性

洞山良价禪師從小就跟隨老師誦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天,當他讀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然用手摸著臉頰,一臉疑惑地問老師:「我明明就有眼睛、耳朵、鼻子和舌頭,為什麼經文說沒有呢?」老師一聽,驚歎洞山禪師聰慧過人,料想其來處必定不凡,自認無法再做他的老師,指引他前往五泄山(今浙江諸暨縣內)靈默禪師處出家。

21歲那年,洞山禪師又到河南嵩山受具足戒,而後雲遊四方,尋師訪道,先後參禮南泉普願禪師、溈山靈祐禪師,並在溈山禪師的指點下,再赴湖南醴陵參謁雲巖曇晟禪師,最終在請益「無情說法」的禪宗公案時得悟,此後不再執著意識求法,開悟「若將耳聽聲不現,眼處聞聲方得知」。也就是說,如果修到六根清淨、六根通達,自然可以相應無情說法的境界。

有一天,洞山禪師向雲巖禪師表示,自己修了這麼久,卻仍有習性未能徹底去除,雲巖禪師就問他:「過去你是如何修行的呢?」洞山禪師回答:「聖諦亦不為。」表示他已經不執著於求法,一心嚮往菩提達摩祖師「廓然無聖」的境界。雲巖禪師點點頭,又問他:「你內心感到歡喜嗎?」洞山禪師回答:「歡喜則不無,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明珠。」糞掃堆比喻色身意識的汙染,可知當時洞山禪師的修行未臻究竟,儘管時而也有清淨歡喜的感受,但他自己清楚,還有累世習性的汙染未完全清淨。

洞山禪師追隨雲巖禪師修行一段時日後,某日向雲巖禪師辭別,雲巖禪師問他:「你準備到哪裡去呢?」洞山禪師說:「我還沒有決定。」雲巖禪師便看著他說:「自此一別,難得相見。」洞山禪師卻回答:「難得不相見。」

洞山禪師這麼說,其實是語帶機鋒,因為在無相上,師徒之間佛性相通,所以時時無不相見。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