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工藝師潘雅莉 創新月桃編織 躍上國際舞台

排灣族工藝師潘雅莉 創新月桃編織 躍上國際舞台

文 / 詹珮蓉    圖片提供 / 潘雅莉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天然材質當道,一種風格質樸、充滿文青質感的天然月桃編織包,吸引不少年輕人的目光,這是桃布里文化工作室創辦人、月桃編織工藝師潘雅莉匠心獨具的作品。

潘雅莉踏上這條不同於一般人的道路,是源於月桃編織的熱愛,以及傳承排灣族工藝的使命感。她深入了解月桃材料的取得及製作方法後,捨棄傳統原民圖騰,結合其他材質,擴大月桃作品的市場。

去(2024)年11月,她更與日本設計師合作,受邀參與「POPUPASIA亞洲手創展」,讓使用台灣在地素材編織的月桃編織作品被國際看見。

傳承月桃編織 活絡在地經濟

潘雅莉在創業之前,是在社區發展協會擔任社區營造員,負責計畫的撰寫、執行及核銷。在推動社區事務的過程中,愛上月桃編織作品,進而發想:或許月桃也能作為產業,促進部落經濟?因此在協會任職9年後,她下定決心離職,全力推動月桃編織,2013年在部落成立月桃編織工作室。

月桃在排灣族部落隨處可見,散發淡雅香氣,採收、曬乾後的葉鞘,可以編織成草蓆、包包、盒子等日常用品,承載了排灣族的文化。潘雅莉表示,傳統上,排灣族文化階級分明,比如刺繡、羽毛、琉璃珠等製品,只有貴族可以使用,而月桃卻是人人都能使用,格外有親切感。

雖對月桃很熟悉,但潘雅莉在創業初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月桃葉鞘的材料應如何收購,加上當時她對編織技巧並不熟稔,只會幾個基本款式,卻有勇氣創業,這是透過向手藝精湛的耆老學習,加上樂天的性格,以及對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才不懼困難重重,勇於面對挑戰。

月桃包

潘雅莉編織的月桃包風格素雅,兼具環保訴求。

潘雅莉希望透過月桃編織品牌,帶動部落產業鏈,讓長輩採集月桃後能增加收入,於是她多方打聽,找到供應方,口碑傳開後,採收月桃為業的長輩會主動找她接洽收購事宜。

原先部落族人對她的工作室抱持懷疑態度,「月桃編織真的可以賣錢嗎?」但她沒有因此氣餒,一方面提升編織技巧,一方面持續在社群媒體分享作品及製作過程,終於闖出一條路。

潘雅莉能夠將傳統的月桃編織賦予新意,尋找資源及品牌定位是重要關鍵。創業初期,她善用過去在社區發展協會的經驗,撰寫政府補助計畫,順利籌措到經費,添購了縫紉機等設備。在推出作品之前,她先進行市場調查,參考其他月桃編織作品的編織技法及風格,再找出自己的特色及市場定位。

拓展市場 創新技法

「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只是賣給原住民族群,而是能讓一般人也喜愛,所以沒有百步蛇等原住民圖騰,讓更多人可以日常使用。」潘雅莉的月桃編織作品會搭配布料或皮革提把,以月桃素雅的淺褐色為主,展現自然、強韌的風格,「台北的年輕人尤其喜歡我的作品。」潘雅莉笑說。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