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璦竹 攝影 / 高經凱 照片提供 /陳穎彥
指著辦公室裡那把催眠椅,「催眠其實有點像禪定引導。」嘉義陽明醫院臨床心理師、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下稱救世會)斗六禪修會館負責人陳穎彥說。
陳穎彥高中時原本一心想做資訊工程師,卻有如命中注定般成為心理師,且自大學起,就追隨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禪修,讓他發現了自己的天命。
陳穎彥出生於彰化一個有精神病史的家族,從大伯、二伯、姑姑到小叔,家中陸續出現憂鬱症、自殺、思覺失調症及躁鬱症等精神疾病發作情況,他記憶所及,姑姑每天都坐在三合院裡曬太陽,不能工作也從不社交。有一位親戚更曾因為躁狂發作,無故在路上攔車,將駕駛拖下車推到水溝,差點惹來殺身之禍。
陳穎彥的父親雖然沒有精神疾病,但兒女卻不能倖免。陳穎彥和姊姊都曾患憂鬱症,姊姊甚至因此休學,他則在高中時偷偷去醫院看病,吃了近一年的抗憂鬱藥。「吃藥不能讓我變快樂,但會讓情緒全部空掉,像真空機一樣,所以吃藥其實並不舒服。」他回憶道。
在憂鬱與精神疾病的家族基因籠罩下,陳穎彥一直在尋找出路。一次,他在輔導室看到當時偶像歌手蘇有朋的書,書中提到輔導老師建議他去學靜坐,以紓解升學壓力,於是當二姊去某間寺院學打坐回來後,他便請二姊教他。「她教我數息,但我連10下都數不到,腦子裡紛雜的念頭就自顧自演起戲來!」
一次晚自習時間,他堅持練了10幾分鐘後,才接著自習,不知不覺中聽到廣播說晚自習結束了,他才驚覺竟已專注了3個小時!「即使只是學數息這樣的皮毛,對我就有很大的幫助,從此我考試大大進步,原本都在10名外徘徊,那次竟考到第2名。」
不只如此,大約半年後,他的憂鬱症也不藥而癒,經醫師診斷後正式停藥,他後來順利考上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讀心理系是命中註定,因為我大學選填的89個志願中,只填了2個心理系,其他全部是理工科系。」有鑑於打坐的明顯效益,上大學後,他一心想找教打坐的社團,於是便加入了禪學社。
除了把打坐當成讀書應考的秘密武器,他也驚訝地發現,心理學與禪學高度相關。「心理學文獻早已肯定禪定的價值。」他說。心理學廣泛應用的正念(mindfulness)訓練便是源自禪法,關鍵人物之一的喬.卡巴金1979年在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開設覺察減壓課程,隨後許多醫療中心、醫院及健康維護機構也跟進設立。
不只如此,心理師有點像禪修的上師,患者是因相信心理師,治療才能收效。然而,這是陳穎彥多年後的經驗回顧,當時他卻不懂這個道理。他因為只想得到禪的能量,不想接觸宗教,當妙天師父法難的新聞被同學翻出來後,他開始疏遠禪學社,沒想到,好運和福報也跟著疏遠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