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纏花技藝 蛻變時尚配件

傳統纏花技藝 蛻變時尚配件

文/詹珮蓉
攝影/簡侑俊

走進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東方纏的店鋪中,陳列許多東方纏設計總監張金蓮設計的纏花作品。各種色澤鮮明,華美大方的花朵飾品,很難想像這是由一絲一線精心纏繞製成的。

透過張金蓮的巧手與創意,將這些由傳統的纏花改良、設計,既傳承了舊時漢文化的吉祥與富貴之意,同時融合了現代美感和風格,成為獨樹一格的工藝品。

傳統婚禮配飾 列入文化資產

「很多來傳藝中心的年輕人,對纏花手作DIY很感興趣,卻不一定了解纏花的由來。」東方纏藝術總監張金蓮說。纏花是一種運用絲線纏繞而成的工藝,結合了剪、纏、捻、繡等技巧,閩南人稱為「春仔花」,而客家人稱為「纏花」。早期台灣婦女經常製作纏花,作為閒暇之餘的女紅,常見的造型是大約3公分見方大小的紅花。

在傳統喜宴場合中,纏花是不可或缺的飾品,新娘及女眷會依據不同的身分,配戴不同造型的纏花,色彩以喜氣的大紅色為主。舉例來說,新郎母親配戴福鹿、新娘母親會配戴福龜;梅花樣式則因「梅」和「媒」的諧音,多為媒人所配戴。

另外,過年時供桌飯碗上也能看到纏花,被稱作「春仔花」,取台語諧音「剩」,祈求年年有餘的吉祥之意。在廟宇、祭典中,也會看到祭祀等場合經常會看見插在香爐兩側的「爐花」,有興旺家宅的含意。「我們每年會製作創意爐花,供在傳藝園區的文昌廟,前來的遊客都可以觀賞。」

隨著社會變遷,1970年代以後,傳統工藝逐漸沒落,傳統纏花被工業製品取代,逐漸成為乏人問津的民間工藝。幸好,當時纏花藝術師陳惠美進行纏花的推廣及教學,讓這項曾經沉寂的傳統工藝再次得以發揚,而纏花也列入傳統藝術類的文化資產,具有珍貴的意義。2017年,總統蔡英文出訪時,也特別挑選陳惠美製作的「春仔花纏花胸針」致贈4位友邦總統夫人。

纏花配飾

(上圖)東方纏藝術總監張金蓮和團隊每年會製作爐花,供奉在宜蘭傳藝中心文昌廟。
(下圖)傳統婚宴中,女眷會依照不同身分配戴不同造型的纏花配飾。

結合現代元素 打造時尚配件

為了拓展纏花的功能性,不限於婚禮使用,張金蓮將纏花結合現代元素,打造成日常生活中也能配戴的時尚精品,如耳環、胸針、項鍊等飾品。張金蓮突破顏色和形式的框架,讓傳統的纏花不會顯得俗氣,增添年輕活力的時尚感。

「紅色系列的纏花飾品適合過年、婚禮時使用,其他色系像黑色、金色等也很受年輕人喜愛。」由於早期從事日本和服刺繡與緙絲技藝,張金蓮製作纏花時別具美感,有位懂得製作纏花的人來店裡,看到作品後表示,和南部纏花以大紅色調為主的民俗性色彩不同,顏色更為雅致。

除了日常配飾,纏花作品也可作為婚慶贈禮,將纏花作品裱框後,既有祝福意涵,又能長久保存。因為張金蓮作品精緻華美,當年藝人徐若瑄結婚時,一位長輩曾邀請張金蓮為她設計玫瑰捧花框藝品,極具紀念價值。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