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自律?還是自虐?一切都是生命能

你是自律?還是自虐?一切都是生命能

文 / 謝璦竹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有位60多歲的女性長期服用安眠藥,求助醫師希望能戒除,後來真的成功了;然而,同樣是想要戒安眠藥,另一位60多歲的女性就沒有成功。戒癮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

台北內科醫師簡可安說明,前者因為想要陪孫女長大的心念很強大,因此能忍受戒斷的痛苦。後者除了症狀混和失眠與焦慮比較複雜外,也缺乏明確的目標感,雖然簡可安介紹她學習打坐,卻因為沒有耐性,沒有立刻感受到成效就放棄了。

失眠與成癮都是典型缺乏自律的徵象,簡可安解釋。「自律在西醫來看,是自我控制力的表現,主要是大腦額葉的前扣帶皮層受到活化。」目標越具象化,越能活化額葉的長期規劃能力,讓我們堅持下去。而簡可安建議的打坐練習,則是心理學界普遍認可、增進自控力的好方法。

另有兩位糖尿病患者,都想要減肥,一位成功,另一位卻失敗,簡可安也發現關鍵在於目標感。「成功減肥的患者,曾因為頭暈、血壓過低掛急診,因此有很深的危機感;另一位雖然血糖數值偏高,但因為沒有真實的危機感,又害怕用藥,內心否認患病的症狀,因此最後被惰性打敗。」

西醫所說的自律,是以大腦前額葉為主的大腦自控系統。前額葉負責長期規劃和決策,並管理大腦其他區域,是人類大腦的「腦中腦」。堅持自律最大的障礙是感官誘惑,我們總想要先休息一下,此時前額葉為長遠著想,會理性地拒絕,是大腦中的冷靜器,能夠讓人延遲滿足感。

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

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大腦的「衝動系統」通常會占上風,因為這部分的大腦發展比較早,它主要是透過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受到快感,追求及時行樂。值得注意的是,多巴胺與壓力是並存的。當我們拒絕誘惑時,壓力會升高,但接受誘惑時,壓力同樣也會升高,因為違背了長期目標,屈從於逃避的心理。

為了想要成為更好、更成功的人,我們可能給自己訂下目標:每天運動一小時,每週看兩本書,不吃甜食,天天記帳…,然而,這種清單式的自律方式,不一定能持之以恆。

自律不是自虐。按前述大腦分工來分析,要達成有效自律,須統合自控力與衝動這兩大系統。簡可安說:「如果是出於自我關愛的自律,才容易堅持下去;若是自我批評式的自律,往往難以持續。」

這是因為自我批評會激發杏仁核活性,杏仁核負責處理壓力和焦慮,是「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決策中心,當壓力超過自控力時,就會選擇逃避,自律也就失敗了。

禪定或冥想對大腦的效益是全面的。簡可安以2020年盛坦諾(Reginald Paul Centeno)對菲律賓大學生的實驗說明,打坐訓練可以增進自我關愛。另外,2013年,俄勒岡大學波斯納(Michael Posner)和德州理工大學唐一源(Yi-Yuan Tang)的實驗也發現,打坐讓大腦神經細胞的工作效率提升,有助前扣帶皮層神經元運作。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