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店主廚返鄉創業李豐達 推廣漢方素食
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及照顧父母,擔任飯店主廚的李豐達放棄高薪,回故鄉創業。由於父母長年茹素,他甚至轉換跑道,從烹煮葷食轉為素食料理。他以長年累積的深厚烹飪技巧,加上對餐飲業的熱忱,在經歷各種不同的嘗試與改良後,推出的漢方素食深受顧客喜愛。創業十多年來,他致力推廣健康養生素食,成為苗栗通宵在地標誌性素食餐廳。
排灣族工藝師潘雅莉 創新月桃編織 躍上國際舞台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天然材質當道,一種風格質樸、充滿文青質感的天然月桃編織包,吸引不少年輕人的目光,這是桃布里文化工作室創辦人、月桃編織工藝師潘雅莉匠心獨具的作品。潘雅莉踏上這條不同於一般人的道路,是源於月桃編織的熱愛,以及傳承排灣族工藝的使命感。她深入了解月桃材料的取得及製作方法後,捨棄傳統原民圖騰,結合其他材質,擴大月桃作品的市場。
陳智謙創業像打怪闖關 推廣品牌有機蔬果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迫使市場關閉,陳智謙果斷地改為全面線上販售,反而成功讓營業額暴增,甚至在疫情後成立門市。面對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他保持彈性、勇於嘗試錯誤,「創業像是玩電子遊戲打怪,從破關的過程中會鍛鍊出技能及沉著的心態,未來就能冷靜地應對更大的挑戰。」
傅偉珊返鄉創業 推廣慢食運動
「我希望打破大家對客庄飲食的刻板印象,也讓更多人了解慢食運動(slow food),一起為更優質、乾淨、公平的飲食產業而努力。」行銷業者釀造好日創辦人傅偉珊說,她透過行銷專業幫助地方產業提升知名度,也在苗栗發起慢食運動的新飲食提案,讓人們從作物和食材角度重新認識客家的風土文化。
楊岳霖創業 致力陶藝媒材創新
山雨林陶藝工作室主理人楊岳霖說,「手作帶給人們的溫度是任何AI無法取代的。」禪修多年的他,從製作陶藝的過程中悟出人生哲理,也在授課時結合靜心體驗,帶領學員專注當下,透過觸碰陶土,連結大地及大自然的力量,從中感受寧靜和諧。
馬志翔 永不認輸的台灣精神
馬志翔勉勵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做事要看得長遠,「很多年輕人到我們這行,覺得自己的工作只是天天幫大家買便當、覺得辛苦就離開了,但人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小了。做事情小眉小眼,你永遠都小;想遠一點,看大一點,你終究會變成一個大人物」。
鄭匡宇辭韓國大學教職 以行銷力創業
有不少人請教他,是否只有具備某些特質,才適合創業?鄭匡宇認為並非如此,「只要開始,就是最直接的訓練。若敢於挑戰,具有領導統御、資源規劃及財務知識,會更容易成功。」一路走來,鄭匡宇勇於創造機會的動力,源自大學時代找到的成功模式,「看到機會就勇敢嘗試,雖然有成功、失敗,但只要獲得機會,就能串聯成果,達到理想的目標。」
林秀芃創立獨立書店 重建苑裡文化自信
2014年,一群年輕人因為社運在苗栗沿海的小鎮苑裡結識,成立「苑裡掀海風」(以下稱掀海風),4年後,這群返鄉青年與異地遊子共同創立了苑裡第一間獨立書店「掀冊店」,他們舉辦講座、走讀、海風季等活動,串聯街頭巷尾,為這個純樸小鎮帶來嶄新的文化能量。
抗癌鬥士的田園夢 艱困中打造樂活有機村
從小喜愛蒔花弄草,升學及就業都與園藝脫不了關係的羅文祥,因為一場大病,生命轉了個彎,投入有機農業。他在醫院與病魔搏鬥,在健福有機農場與蟲害病害纏鬥,雖然艱辛,仍不忘初衷,希望透過有機讓更多人的生活變健康、變快樂。
甘仲維 眼盲心不盲的跨界工程師
28歲那年,甘仲維博士班4年級,一邊忙工作和論文,一邊準備和交往近10年的女友步入禮堂,可說是「人生勝利組」。然而有高度近視的他,在工作時卻開始出現暈眩、偏頭痛的症狀。起初不以為意,以為是上班族常見的文明病;等到視力模糊,才被診斷出是眼壓過高引發青光眼。
打造永續衣櫥 柯靉廷引領慢時尚風潮
源自於對環境的熱愛,EMORA創辦人柯靉廷自創服裝品牌,每個生產環節都符合永續發展,並選用台灣製的機能布,別具風格的服飾耐用又透氣,為消費者提供另一個既能愛護地球,又能兼顧時尚風格的選擇。
何文馨創立食材媒合平台 讓開店更簡單
過去,一般餐廳多採用傳統的食材採購方式,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尋找及訂購食材,為了解決這個困擾,食材地圖負責人何文馨創辦了iFoodmap食材地圖,透過網站及官方LINE@,媒合餐廳與團膳業者的採購需求,讓開店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