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生活原則 遠離心肌梗塞威脅

5大生活原則 遠離心肌梗塞威脅

心肌梗塞如同心臟血管發生土石流,但血管堵塞常讓人無感,等到發生胸悶時,血管堵塞往往已高達9成,成為健康的未爆彈。

文/高毓霠

心肌梗塞的可怕,眾所週知,近來更時聞多位名人因心肌梗塞而猝死,像是48歲的歌手馬兆駿、58歲的前國民黨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廖風德、66歲的「國寶」茂伯、44歲的藝人戎祥,甚至連主播廖筱君年僅36歲的弟弟廖維德,也是因心肌梗塞而喪命。

醫師指出,心肌梗塞如同心臟血管發生土石流,但血管堵塞通常讓人無感,等到胸悶發生時,血管堵塞往往已高達9 成,故常讓人措手不及,成為健康的未爆彈。

根據美國研究報告指出,不管是心肌梗塞或猝死,有62%的男性及46%的女性在發病前都沒有任何症狀;也就是說,只要哪一天突然發作,人一下子就走了。

秋冬時節,氣候多變,早晚溫差變化大,對於年長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應隨時做好個人保暖措施,以免血壓升高,造成冠狀動脈循環障礙,而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的發生。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每次氣溫下降,因心肌梗塞而急診、猝死的人就會增多,尤其每當寒流、冷氣團籠罩,天氣瞬間變冷,心肌梗塞患者就會增加1 ~ 3成。

所謂「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或持續痙攣等,導致冠狀動脈或其分枝阻塞,心肌因長時間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

該病在秋冬及春季發生率較高,主要是因為受寒冷天氣的刺激,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促使肢體血管收縮,心律加快,造成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於是心肌就容易缺血、缺氧,從而引發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

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必須特別注意。根據民國85~98(1996~2009)年的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快速上升,短短13年間增加了2倍,即使調整了人口老化因素,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仍然呈現上升趨勢。

一般而言,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遺傳、抽菸等,原本是好發於高齡族群,但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工作壓力變大及缺乏運動的因素,使得冠狀動脈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個警訊讓人不得不謹慎。

其實心肌梗塞在平常並無任何特殊徵兆,雖然一般在初期會有咳嗽、胸痛、虛弱等症狀,但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感冒。而胸悶的情況,常常是說來就來,不太會在胸悶1個月後,才逐漸變成心肌梗塞。一般而言,持續性的前胸劇痛,比一般心絞痛更嚴重,持續時間也更長,導致病人反覆輾轉不安;但有少數患者會覺得胸悶、胸痛、呼吸喘促、脖子僵硬、肩膀痠痛、下巴牙齒疼痛、甚至會轉移到背部疼痛等症狀,究其源頭,其實都是心臟疾病造成的神經轉移痛。

如果有以上所述之早期症狀,就應加以注意,可經由超音波、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心臟掃描等檢查後,再以藥物控制,就不會嚴重到發生心肌梗塞的程度。

心肌梗塞自我檢視

慎防危險因子 遠離疾病上身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65歲以上,幾乎每4人就有1人曾罹患心臟病,而急性心肌梗塞是其中最嚴重的疾病。此外,美國也有一項數據統計,在美國每20秒就有1人罹患急性心肌梗塞,而美國政府每年必須花費超過60兆美元來應付此病症。

新光醫院心臟科主任洪惠風接受媒體訪問時比喻,「若血管是公路,心肌梗塞就如土石流。土石流的發生與道路上有沒有障礙是兩回事,而是和山壁(血管壁)有關,因血管壁突然坍塌,導致血管完全堵塞,造成心肌缺血壞死,有如道路中斷」。

洪惠風解釋,86%的心肌梗塞都不是發生在冠狀動脈最窄的地方,她認為,重視血管壁的保養,最重要是做好水土保持,否則一旦血管壁坍塌,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另外像生氣、壓力大、熬夜、過於疲累等等,也如同引發土石流的颱風,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

所以,要避免心肌梗塞的發生,就應落實健康生活-控制三高(血壓、血脂、血糖)及體重、養成運動習慣、正常良好的生活作息、清淡且均衡的飲食(避免油膩、過鹹)、定期健康檢查、戒除菸酒等等。

一旦出現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發生時,應儘速就醫。若有冠狀動脈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再送醫治療。千萬要及早發現、及早就醫,不可存著「撐一下就過了」的心態。

5 大生活原則 預防心肌梗塞

如何遠離冠狀動脈疾病所帶來的威脅?最簡單的生活守則就是「少鹽、少油、少菸酒、多運動」。若已是三高患者,記得一定要按時服藥,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避免憾事發生。以下5 大生活原則,提供讀者參考:

定期健檢

目前政府提供40 ~ 64 歲民眾每3 年一次、65 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的健康檢查服務。定期量血壓、血糖及血膽固醇,可以減少腦中風的發生機會。三高患者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必須遵照醫囑指示,長期治療控制,按時服藥、複診,絕對不可任意停藥或減少用藥量。

均衡飲食

飲食應以清淡為原則,少吃油炸或油煎的食物,多吃清蒸、水煮、涼拌等食物。在脂肪的攝取上,宜選用植物油(橄欖油、葵花油)為烹調用油,並多攝取富含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秋刀魚等。

醫師指出,蔬果攝取量不足,是罹患慢性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應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以降低脂肪吸收及血膽固醇濃度,增加膽酸的排泄,進而預防腦血管栓塞的發生。三餐應正常並均衡,吃東西時細嚼慢嚥,維持每餐八分飽。肉類宜以白肉(雞肉、魚肉)代替紅肉(牛肉、豬肉、羊肉)。

規律運動

適當的身體活動,可以提升體能狀況,降低血壓、體重及血脂肪,增加血液中「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的含量、改善身體新陳代謝率,防止心臟及腦血管疾病。

適合中老年人輕鬆而緩和的運動包括步行、體操、游泳等。每星期至少3 次以上,每次運動時間以20 ~ 30 分鐘為宜,在體能忍受範圍內,勿過度勞累。衛生署建議中老年人運動後的最大心跳次數為:(220 -年齡)× 70%。

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陳姿伶建議,早晨有出門運動習慣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由於早晚溫差大、若遇冷氣團來襲,應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最好是結伴同行。

運動中,若有任何不適現象發生,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應立即停止運動。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腰肩頸痠痛、手腳關節急性扭傷等個別健康問題者,應請專業醫師診察,接受醫師評估後,再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戒除菸酒

香菸含尼古丁,會加速動脈血管硬化,造成腦中風。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戒菸1 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可減少一半;戒菸5 年後,中風的機率甚至可降低到和不吸菸的人一樣。

在飲酒方面,喝100C.C. 的紅酒,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但若過量,則可能導致急慢性疾病,會升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值,引起血壓升高、心律不整等問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輕鬆生活

情緒不穩、緊張,易使血壓升高,所以平日壓力不要太大,要適時學會放鬆心情,安排適當的休息或度假。並養成不生氣的習慣,避免自我情緒過於激動。

禪定光明磁場 淨化心臟雜質

心血管方面的病變,主要是人體的血管壁出現了阻塞物,使血液流通產生障礙,因而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

目前在醫療上,除了接受藥物、手術等治療外,現在更有人透過自然醫學的方式來調整,以氣場能量場的方式(像是氣功),來使氣脈順暢,促進新陳代謝。

在美國,已有醫學單位正對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壓力症候群的患者進行研究,將禪定列入輔助醫療的處方,以合併療法來改善疾病。

禪定能讓幫助身體達到修復作用,可讓人體細胞得到活化,細胞帶氧量會提高,體內的細胞體也會產生一些變化,讓衰敗的細胞恢復生命力。當細胞淨化後,身體上的病痛問題也會跟著解決。

從就宗教的角度來看,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說,人體的所有細胞、器官、組織、血液…等,都代表了一個眾生,身體健康若發生障礙,其實是體內的眾生有了障礙,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成菩提」,意思就是體內的每一個細胞眾生,都要得到淨化。唯有讓自身體內的所有眾生都得度,身體的障礙自然就清除了。

妙天禪師以心臟為例,他說,心臟是非常重要的人體器官,擁有強大的磁場能量,我們可以透過禪定,以專注力來感覺心臟的健康狀況以及氣血流動的情形。如果氣血循環暢通無阻,自然就不會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禪師說,禪定時專注心臟,可以將血液從心臟通達到全身,通過這個專注的精神力,可以接收到宇宙的光明磁場,把心臟的能量舒展到全身,也同步清除了滯留血管裡的髒東西。在禪定中與心相應,讓心產生清涼,這種清涼感可以化解心中的污染,如果每天都做這個功課,心臟就會非常健康。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