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吃素常被視為修行戒律的一種,表現慈悲心,並清淨身體。然而,除了外持齋以外,內持齋的「心素」,則更為重要。
文/高毓霠
「吃素」,以往都被視為是宗教上的戒律,是一種慈悲心的具體表現,因而有茹素戒殺的說法。在信仰之外,吃素近年來逐漸形成一種趨勢,不僅止於對健康的追求,更是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的積極作為,隨著全球環保風潮的腳步,人們開始反躬自省,思索人、我與大地之間的關聯,體悟了人與自然合諧共存的正向意義。
食素健康又環保
由全世界最知名的營養專家所組成的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從許多的科學實證中,提出深具權威且公正性的見解:「妥善規畫的素食,能滿足生命週期中任何時期與各年齡層的營養需求,而且有益健康,能防治癌症等慢性疾病。」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有些人會覺得吃素容易造成營養不均,這是對吃素的偏見。其實,吃素也能充份攝取維持人類健康與成長活動所需的完整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少量礦物質等。
舉凡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都可以從植物食品中獲得。蔬果中特有的植物生化素,其抗氧化效果,能預防慢性疾病及減低癌症的危機。由世界癌症基金會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兩大機構,多年研究綜合出來的十四項防癌膳食指南中,就有三項與健康蔬食有關,其中包括: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多樣化膳食、多吃蔬菜與水果、食用多種富含澱粉與蛋白質的植物性植物。
此外,透過吃健康的蔬食,將人體調整到與大地契合的程度,也能達成「天人合一」的生活觀,天地間的良好精氣,自然會藉由食物匯集到身上來。就環保角度來看,吃素可以解決糧荒的問題,淨化空氣及水。
根據統計,生產一公斤的肉,所需的牲畜,須消耗掉七公斤的穀物。以美國為例,若一年減少消耗百分之十的肉類,就可以釋放出一千兩百萬噸榖類給人類食用,這足以餵飽六千萬人。
在最近一份科學文獻中亦指出:「畜牧業乃全球暖化元兇之一,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葷食者一年,製造的二氧化碳為1500公斤,素食者一年為430公斤,差距1070公斤,相當於82棵樹一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因此,吃素一年,就相當種了82棵樹,能減緩全球暖化。也難怪「無肉日」的號召風起雲湧,儼然成為全民運動!
吃素培養慈悲不起嗔
重要的是「心素」,也就是心要清淨,清淨就是素,這是真正的「內持齋」,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外持齋」。
尤其「吃素」能培養人的「慈悲心」。孟子有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因為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所以不應為求生,而任意斷取眾生的生命,以免失去仁心。
因為不論我們吃哪種肉食,這些動物被宰殺時,牠會感到痛苦,也會有嗔恨、不滿的心情,當我們食用之後,也會感染這些習性。但如果能夠吃素,心會更清淨,當然也更利於修行。
人類屬於雜食性動物,既吃素,也吃葷,因此人的習性有時很慈悲,有時卻又很凶暴。若能夠改變飲食習慣,多吃素,少吃葷,從內在培養一種善良、溫順之心,也比較不容易有嗔心。
心素為根本
其實,吃素與否應該隨緣,不要為了吃素而心生煩惱,因為真正的素是「心素」。相較有些人雖然口中吃素,但是心卻是葷的;反之,有些人雖然吃葷,心裡卻是素淨的。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濟公禪師,嘴裡吃葷,但心卻非常清淨,反過來如果心是葷的,也就是心裡有許多的貪嗔癡慢疑,那麼即使吃素,身心仍然是受污染的。
該如何做到心素呢?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著手,常保平常心,放下心中的「貪嗔癡慢疑」,讓心很平靜無欲。一個人有了平常心,就能夠常保清淨,比吃素更好,因為清淨就是「素」。「素、淨」完全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