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有機原鴨米 應節而耕鴨稻共生

宜蘭有機原鴨米 應節而耕鴨稻共生

唯有使用有機耕作,土地才能真正養地生息,回復地質,生生不息。沈福智強調,「有機不只是產業,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要從教育著手,下一代才能擁有健康概念,才能吃得健康!」

文/高毓霠
攝影/張紫玲
資料、圖片提供/原鴨米

面對近年來食安疑慮爆發,多數消費者不相信有機,而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五班長沈福智認為,讓民眾實際來田裡,看到農民不用肥料、田裡有許多生物;且為宣揚有機米理念,今年年初更成立「原鴨生態教育園區」,將有機米的產製過程及米食製作流程透明化,讓消費者更能了解有機米,並安心吃米。

推動有機種植 扭轉土壤酸化

積極推動生態有機耕種的沈福智說:「有機要從土壤開始」,他曾與農試所研發冷藏新技術,研究出「氣生鱗莖」篩選健康蒜種的方式,並將所培育出的健康種苗行銷推廣跑遍全台農場時,卻意外發現,很多農場的青蒜長得不好,採集表土及底土送去農改場檢驗,原來就是因為農地皆存在著因長期使用化肥、農藥所衍生的問題,產生了酸化或鹽化現象,土壤充滿有毒物質,因而體會「有機」背後的意義;進而回歸父親傳承下來的本業,以稻米發揚有機精神。

原鴨米什麼樣的作法才能真正恢復地力呢?」他心知唯有推行有機種植,讓土地杜絕農藥與化肥的傷害,恢復健康,才能永續經營。除了實作,他也將有機的觀念,推動到與他有互動的農場,包括替對方分析地力、做土壤化驗,並積極推動有機古法農業,絕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運用大自然的食物鏈特性讓生態維持平衡,朝真正的永續邁進,也使消費者享受到健康米飯的同時,能一同加入維護生態的行列。

原鴨米」就是以大自然「節氣」運轉,並搭上古老「鴨間稻農法」,鴨子吃蟲、糞便做肥料,打造出的有機米品牌。

節氣耕耘 鴨稻共生

一般使用慣行農法的農友,會在春耕季噴灑農藥及除草劑,除掉雜草及害蟲,長期下來不但會影響稻米口感,也會破壞土地。」為了改變耕作習慣,並有效改善因長期使用化肥農藥所導致的土壤酸化、菌項不平衡及鹽基改變,進而影響作物的生長,沈福智深覺,唯有不再使用化肥農藥,才能使土地恢復原有的休養生息。

循著老祖宗留下來的節氣生長習性來耕耘,是稻米長得又快又好的關鍵。以前他曾因故拖至清明才插秧,後來發現稻子竟然要面對4、5種的病蟲害;如果按日期,於3月驚蟄播種,就順利得多。「農友不只要會做事,連天文地理都要精通才行,尤其是從事有機,與環境的連結更加緊密!」不按節氣耕種,需要大量的農藥,噴到連自己都會受不了。

其實,病蟲害的產生與管理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肥料加了太多氮,就會吸引害蟲來,不用農藥與化學肥料,大自然會自動產生平衡機制。唯有按著節氣走,有機栽種才能在少病少害的基礎上,結出美好的果實。

後來,他也回頭思考老一輩放養鴨群於稻禾間的有機耕作法,既可啄食害蟲,鴨糞也能成為天然肥料,因此才選擇以「稻鴨共生」的自然農法來耕作,藉此改變傳統慣性農法。

秧後的田間,幼鴨悠遊自在啄食害蟲與福壽螺,一方面替水稻除害,另一方面同時也強化出農民絕不使用化肥與農藥的誠信。「鴨子有好動及雜食的天性,能幫忙除害蟲及雜草,只要在每分地放養15 5 小鴨,在一個月內,這些鴨子會扮演稻田裡的清道夫,啄食福壽螺、負泥蟲等害蟲,還能扒土提升水質含氧量,活化土地,而鴨子的排泄物,也是秧苗天然肥料,增加田間養分,既不需噴灑農藥,又可養鴨子,一兼兩顧,其他時間則是專心養地。」他認真地說。

一年一作 養地生息

大部分人還在談有機產業時,沈福智已經開始談「有機環境」。他認為,台灣農業的未來,關鍵在於能否全面塑造出把消費者拉進來的有機環境。憑藉著自身對米知識的熟稔,以及對宣揚有機理念的熱誠,他擘劃出有機村的願景。在他的號召下,不少在地農民也一同加入這個計畫,期望從天、地、人之中,領悟萬物共存共榮。

放養鴨群於稻禾間的有機耕作法

於稻禾間的有機耕作法,既可啄食害蟲,鴨糞更是天然肥料。

管以「稻鴨共生」農法耕種的稻米,每公頃產量較慣行農法少約一半,不過因為稻米品質好,價格反而高逾2 。因為注重養地,堅持一年一作,得到充分休養的土地,也才能賜與稻子飽飽的能量。強調本土、節氣、天然、有機、生態、環保、鴨稻共棲的自然農作法,維持大自然的食物鏈特性讓生態平衡。原鴨米是經德國杜夫萊茵認證、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 SII 凱國際有機農產品檢驗認證的有機米,更榮獲「神農獎」的肯定。

此之外,他更期望將宜蘭縣三星鄉的行健村打造為有機村,「有機不只是局限在某些範圍,而是真正落實在村裡的每個角落,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身上。」如果每個農民願意從小面積開始,一點一滴擴大,有機村乃至於有機島的理想才有實現的一天。他相信,農業的永續發展已不完全著重在生產面上,而是該顧及更寬廣的面向。

7 級機業 教育民吃出健康

在沈福的理念中,他所要推展的是7 級有機業,不單只是1 級農業產、2 級農業技、3 級農業品設計行銷加值轉型,將有機產業延伸至休閒旅遊及在地文化的 6級農。他認為,推動教育這一塊尤為重要,特別是慾望與心靈的教育。

有機是然的趨勢,且到最後一定回歸追求心靈的健康。「給予他人健康、保護環境,成為我最優先的兩個目標。堅持種出使人健康的作物,環境自然而然就會跟著變好!」農民施用化肥、農藥,這些污染最後進入水源,然後再度進入人類食物鏈中,不斷地惡性循環。「從保護環境的過程中,我看到最根本的核心,其實是人類心靈的提升,並減少自我的慾望,如果一個人會開始注重周遭的環境以及自身的健康,甚至懂得尊重萬物,那麼他的心就會開始不一樣了!」他發現,只要心靈上有所提升,原先追求的東西,全部都能得到。「讓人的心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他強調「有機代表著一種與天地共生和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秉持著珍惜資源、愛護地球的理念,讓大自然擁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帶給後代一個美好永續的環境。」近年來,他致力推動行健有機村的概念,並創辦行健有機合作社,思考消費者是需要教育的觀念,用產業透明化及加工透明化取得共識,使得「家家農務植有機,你我健康續生態」不僅僅是推廣口號而已,更讓有機的好,能實際落實在每個人身上。

原鴨米的產製過程及米食製作流程透明化

原鴨米的產製過程及米食製作流程透明化,讓消費者能吃得安心。

他在園裡亦規劃菜園,教導孩子們親自栽種蔥蒜,透過親手種植的過程,認識有機種植與二十四節氣、當令的概念,讓孩子在實際操作中,也將有機概念深植心裡。

萬物都其生長週期,什麼樣的季節環境,生長的植物都不同,進而影響人們的飲食習慣;而維持生命所需的各種營養,都包含在大自然提供的食物裡,因此,生命是一連串的循環機制,唯有使用有機耕作,土地才能真正地養地生息,回復地質,生生不息。他強調,「有機不只是產業,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要從教育著手,改變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下一代才能擁有健康概念,才能吃得健康!」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