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也有人權保護防治篇】勵馨基金會王淑芬:加強未成年正確性教育

【兒童也有人權保護防治篇】勵馨基金會王淑芬:加強未成年正確性教育

文/高毓霠
攝影/高毓霠、張紫玲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研發處處長王淑芬指出,現今年輕人除了初次性經驗的年齡降低之外,自主避孕觀念也相當薄弱,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近3年全國未成年少女生育數平均有3,000人,這些「小爸媽」有些與原生家庭疏離,或欠缺嬰幼兒的照顧知識和技能。又或者因為小爸媽還沒有準備好,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父母。

尤其在M型化社會中,弱勢家庭的情況會更顯嚴重,以最近發生的竹東小兄妹遭虐案例來看,就是因為小爸媽原生家庭無法給予支持,他們除了面臨經濟問題,責任感更是一大考驗,在夫妻吵架後小爸爸憤而離家,小媽媽頓失經濟支柱,分身乏術下決定北上找工作,未料卻讓小兄妹身陷危險甚至喪命。

媒體也報導,有研究報告指出,不少小媽媽的共同背景是「失學、失身、失業、失婚」,而在這樣過程中所生下的小孩,幾乎很難正常成長。更糟的是,有些初為人母的小媽媽,還沒學好如何當媽,沒過多久又接著生第2胎。夫妻、親子問題接踵而至,整體家庭功能弱化,親職功能不彰,再伴隨經濟匱乏等狀況,衍生出的負面效應與惡性循環不容小覷。政府應該主動介入關懷,採取積極性預防措施,由社區公衛護士到家進行訪視輔導,關懷其身心狀態及孩子照顧情形,建立正確照顧知識與觀念,提升照顧能力,如有個別需要,再轉介社政系統,提供相關資源。

加強未成年正確性教育

深感國內青少年安全性行為知識的不足,王淑芬指出,前端預防應是積極為年輕人建立正確的兩性交往觀念以及安全性行為知識。但是王淑芬也坦言,在華人社會中,「性」向來是隱諱而不討論的,台灣的性別教育又往往在「恐性」文化中缺席,但是性事的發生,多半突發在獨處機會上,年輕人若缺乏相關知識,在一知半解下往往就會造成憾事的發生,因此更需要對避孕有充分的認知。

現在最普遍的避孕方式為使用保險套,但決定權往往在男性,其實女性也應該掌握身體自主權才不會吃虧,男性也該一起遵守,這樣不僅保護女性,也是保護自己。

要解決青少女非預期懷孕的問題,除了家庭系統、醫療體系與社政體系的介入,重新檢視台灣的性別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勵馨基金會就呼籲台灣的教育體系,應該要:

(1)向下扎根:
將性教育具體落實在中小學教育系統中,讓青少女/男有足夠且正確的性知識,以免發生非預期懷孕而不知所措。

(2)教育工作者性/別意識再提升:
他們往往是影響學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舊時代的「恐性」文化會影響學生,讓他們不敢求助,或向老師請教與討論。

(3)提升校園輔導系統的性/別敏感度:
校園輔導系統不應該只是通報機器,正視校園輔導系統的影響力,讓性別教育不再失守,進而減少校園女學生非預期懷孕而無法求援的憾事。

建立分級通報機制

另外,針對未成年的小情侶發生性行為,雖然當事人認為不屬於性侵害,但礙於與16歲以下之人發生性行為者,即觸犯刑法第227條之規定(實務上將刑法第227條之一與第229條稱為「兩小無猜條款」,指雙方皆為未成年人時,可減輕或免除其刑),即使未成年人兩廂情願發生關係,卻會以性侵害事件來處理。依目前制度的架構下,一旦被通報後,將同時有來自教育、社政、司法單位進行介入,而這樣往往易使問題地下化。

對此,王淑芬表示,勵馨主張「通報分級」制度,目的是希望社政資源能夠有效的運用於真正性侵害案件的被害人,至於兩小無猜案件的未成年人,則由教育主導,加強其情感教育、性教育及與家人的關係修復,不要再讓兩小無猜對簿公堂,撕裂親子之間的關係。讓教育及社政共同建立健全的輔導系統並落實情感教育,以遏止未成年懷孕問題日益增加。

深知未婚懷孕者在面臨問題時的彷徨無助,對於這群缺乏資源、不知未來、沒有支持的小爸媽與無辜的孩子,要如何提供他們協助,避免他們陷入家暴或兒虐的悲劇中?王淑芬表示,勵馨基金會在提供青少女懷孕或青少年父母服務時,以專業的社工透過電話諮商、面談、心理輔導、法律諮詢、醫療協助、就學及就業輔導,並提供每個月企業贊助的2萬元就學、就業托育補助,以及協助無法和原生父母生活的孩子透過合法的程序,找到合適的收養家庭,來幫助陷入困境的小媽媽。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