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吃緊 營農型光電急突圍

綠電吃緊 營農型光電急突圍

為對抗溫室效應和氣候變遷帶來的強烈衝擊,各國在2015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已通過巴黎協議,致力將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2℃以內。Google、蘋果、鴻海、台積電等國際大廠,紛紛簽訂發展潔淨能源商品;而台灣2025年的綠能目標大限將至,爭端不斷的營農型光電,是否能夠突破重圍,成為台灣未來能源轉型的主力?

文/蕭有涵

1997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164個成員國之一,但貿易一開放,台糖首當其衝,接連關閉了部分糖廠,為作出因應對策,在10815公頃的土地上規劃人造林,收取每公頃48.8萬元的補助,以彌補流失的貿易差額;18年後,台糖在屏東185縣道兩側開闢了台灣最大的人造林區,這片人造林占地面積廣大,林木扶疏、鬱鬱蔥蔥,不僅是民眾休閒觀光的絕佳去處,還成為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

但近年隨著各大廠牌對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去(2019)年竟傳出台糖要在屏東萬巒砍伐這座20萬噸的人造林,預備未來提供台積電在屏東規劃太陽能發電廠之用;此事一爆出,立刻引發各界撻伐,這種犧牲自然界林木而換來的電力,還能稱作綠能嗎?

然而,台灣目前的電力種類,依照占比多寡分為燃煤、燃氣、核能、再生能源、燃油、水力發電等6大類,其中再生能源又分為慣常水力發電(川流式水力發電)、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生質能與廢棄物發電等6項。由於許多再生能源(如風力、水力)發電的條件,受限於地理位置和季節性,因此唯一具有開發潛力的能源,非太陽光電莫屬,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但在地狹人稠的台灣,無限擴張的光電板,是否會造成巨大的環境衝擊?抑或是成為帶動台灣經濟、能源轉型的新興動力?此外,營農型光電又該如何與土地共生共存?

2025年綠能目標大限

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即訂定綠能目標,推動再生能源轉型。去年國內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為5.6%,並預計在2025年調升至20%,其中尤以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需達到66.3%的目標挑戰最大;目前政府和民間全力衝刺,希望能努力突破2025年的第一關卡。

蘋果推潔淨能源 再生能源夯

隨著氣候變遷和溫室效應的加劇,2015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以巴黎協議取代1997年已然失效的京都議定書,各國紛紛採取措施,發展再生能源,欲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2°C以內,以低碳的綠能作為推動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

在巴黎協議的推動下,已促使許多國際大廠進行產品轉型,例如去年4月,美國蘋果公司便與生產iphone手機供應處理器晶片的台積電,和組裝零件的鴻海集團,簽訂綠色能源生產條約,共同參與「潔淨能源供應商」計畫,以符合蘋果要求全綠電生產商品的條件,也順勢推動了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2016~2025年台灣能源占比目標

台灣預計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占比從2016 年的5.3%拉升至20%。

其次,台灣是島國,能源開發不易,幾乎98%的能源仰賴進口,而在地球資源日益枯竭的態勢下,若有朝一日遇到能源不足的情況,台灣又沒有十足的應對措施,勢必將面臨價格浮動的巨大風險,這等於是把自身的生活品質和能源安全託付他人之手;顯見再生能源的推動,確實有其必要性。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