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羿緻 攝影/吳士正
康阿金人稱阿金姐,她研發的桔醬和手工醃製食品,是新竹竹東知名的客家伴手禮。「番茄醬都能行銷全球,像桔醬這麼好的食材,應該也可以打進國際市場,讓更多人享用。」阿金姐豪氣地說。
阿金姐其實不是客家人,而是嫁入客家庄才開始製作桔醬,由此幫助了當地種植酸桔的小農,還聘用社區媽媽協助生產無添加化學物的農產加工品,提升在地農產品的價值。富於愛心的她,還長期和世光教養院附設拙茁家園合作,讓身心障礙的院童有機會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能力賺取收入。
做桔醬初心為照顧小農
阿金姐婆家原在竹東經營米店,1981年,阿金姐接手照顧店舖,早期生意很好,但隨著社會環境及消費習慣改變,米店生意漸不如前。
日據時代,婆婆的婆婆就擅長醃製梅子,那時家中長輩到南洋當兵,家人都會製作梅乾,讓他們帶在身上食用。阿金姐於是向婆婆學做醃梅在店裡販售,沒想到深受歡迎,後來還發展到醃蘿蔔、酸菜、薑和瓜類等各色客家醃漬物。
後來生產桔醬的契機,是在阿金姐加入竹東農會產銷班後,得知農會有兩個產銷班農友都種植酸桔,但在地卻沒有人做桔醬的加工生產,運到外地販售的獲利毫無保障,常被收購方壓低價錢,於是在主任的請托下,她開始研製桔醬。
阿金姐沒有製作桔醬的經驗,又不忍心農民用心栽培的酸桔被賤賣,幾番思考後才答應。但最初製作的桔醬味道不好,苦味明顯,經多次嘗試才找到訣竅,「桔皮與果肉要分開處理,先將桔皮煮過,再細心刷洗果皮內層的白色薄膜並去除乾淨,以機器去籽,最後才做出美味的成品。」阿金姐詳細解說。
她又將傳統客家桔醬風味加以改良,減少鹹度和辣度,製程不添加人工甘味劑、防腐劑及化學添加物。她說,最初醃製食物是為了給家人享用,為了家人健康,自然不會添加化學物質,對待客人的心也應該一樣。
「很高興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看到我們,認同我們的用心,也獲得許多品牌大企業的肯定。」阿金姐說。
打進知名品牌大企業
為了照顧小農,阿金姐用保證價格向農民收購酸桔,農友因此愈種愈多。有一位高齡82歲的彭大姐,平均每年給她的酸桔就有1,500斤;每年收到竹東農友送來的總量更高達2萬斤,所以她必須積極四處推廣,經常全台北中南各地奔走,拜訪通路,或是到市集擺攤。